讀書筆記-為什麼現在的我們對未來如此不安?

讀書筆記-為什麼現在的我們對未來如此不安?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人,2016年上市的時候有不少人在討論,它是以「小說的形式」所寫成的,故事從一位經濟系大二學生的女主角:繪玲奈,她去找教數理經濟學課程的內村教授,想請教授當她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不過內村教授的課因為超冷門的,不是很受學生歡迎,女主角也是因為她的第一志落選後,逼不得已只硬著頭皮才去選,進去後馬上就後悔,立馬跟教授說不想碰一堆數理學濟學 (不然她就只好退修了,笑),後來教授也怕一直沒學生(慘),表示授課時完全不會任何數字,而且會用大家都聽的懂的話來解釋經濟問題,整本書就是由兩位角色的對話所組成。

作者其實就是借由內田教授這個角色,來說明自己對當前日本經濟狀況的看法,有趣的是他使用了不少漫畫的內容來比喻現況,例如:《進擊的巨人》的巨人來襲,《鋼之鍊金術師》的「賢者之石」…等等。

為何會選用漫畫來比喻經濟呢?
除了有趣、易讀之外,作者認為暢銷漫畫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一般世人的心理。像《進擊的巨人》這幾年賣的很火熱,還出了電影、動畫等作品,作者認為是因為它就是「不安與恐懼的現代社會的投射。」,在故事裡,最安全的「席納之牆」住滿王政府和富人,而年輕的主角們卻只能住在外最層、最危險的「瑪利亞之牆」內,每天都飽受巨人攻擊的恐懼,這就好像現在社會的「貧富差距」及「階級對抗」的情形,年輕人對既得利益者感到非常不滿,反映在對漫畫的喜愛上。

為什麼現在的我們對未來如此不安
本書核心觀點:

下面就這本書我讀到一些重點心得,整理如下分享給大家:

一、開始進入全新時代

現在先進國家像歐美日本都開始陷入「少子化」的問題 ,人口減少就像遭到謎樣巨人襲擊一樣,為什麼大家現在都不想生小孩呢?

作者給了下面這樣的解釋:過去農村時代,小孩生愈多就可以獲得更多的生產力,所以人們會很願意生小孩,但開始發展成工商社會之後,許多工作被機器所取代,公司或工廠對於員工的新技術、新知識的要求愈高,當父母若不花費更多成本投注在小孩子的教育上,當他們長大成人進社會工作後,就無法有足夠的生產力,甚至會找不到工作,對父母而言,若生的小孩愈多,其實所負擔的成本也愈高,很自然會沒有人想生小孩,這是以「投資回報」的方式來思考。

同時,若國家有「退休金制度」的話,過去「養孩防老」的需求也會漸漸消失,人們再也不想把錢投資在小孩身上,反正老了會得到一筆退休金。(當然這是假設你老了,國家沒有破產還能發給你的情況下,不過我和我身邊有不少朋友們對此是持保留態度,退休金還是要靠自己才行。)


以極致的類比對抗數位化

在數位革命的浪潮下,人類將會有愈來愈多的工作被機器取代,同時財富會逐漸聚集在身為「勝利組」的創業家、出錢投資的資本家,以及擅長使用機器的操作者身上,這會讓許多產業發生巨大變動,同時也不少人在未來可能會失業,作者建議我們思考這問題時,也許可以反過來去想:「到底有什極端類比型的服務是機器無法取代的?」,像是手工手作型的產品、住宿餐飲的極致服務…等等,這些要「擁有人的溫度」才能展現更高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在未來反而需求會更高,也比較難被取代。

M型化只會更嚴重
在「全新的時」代下,階級分化將會拉的更大,以教育為例的話,如下述提到它會被視一種成本,經濟能力愈好的父母愈能投資更多在小孩身上,「勝利組」的小孩在未來更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而「失敗組」的小孩可能從一出生註定會失敗 (哭),這種財富世襲導致的貧富不均將會愈來愈大,政府若不去思考該如何解決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社會可能就會走向極端少子化的惡性循環裡,未來國家經濟也會大受影響。

 

Desire

二、「慾望城市」的情境不再發生

作者提到舊時代的消費模式是「大量消費」與「擁有物品」為主,但全新時代的消費模式則是以「共享」為主,一方面現代社會過度消費造成很多問題,像是環境負擔的情況愈發嚴重,人們也開始反思是否所擁有的東西太多了,真的有這些需求嗎? 已故的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曾有一個「自來水哲學」,指的是以自來水一般的低價提供豐富的家電,為人們帶來幸福,把這世界變成極樂淨土。但現在人類某種程度上已經實現了他的夢想,但卻陷入了焦慮不安 (淨土在那?),甚至他自己的公司這幾年也出了問題,這主還是因為時代環境變了。

另外作者引用了知名投資人和暢銷作家:哈利鄧哈二世在1990年所寫的書『榮景可期』,書裡當時預言美國經濟會迎來意想不到的榮景,後來果真發生了,原因主要是美國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人們,開始到了人生花最多錢的壯年時期 (例如要買房、買車都是在這年齡才發生),他們人數比其他世代還多,同時大量使用金錢,進而擴大了需求,很自然就迎來了繁榮的經濟景氣,簡單來說就是「人口紅利」。

而相反地也所謂的「人口負債」的情況,當老人增加、兒童減少、勞動人口比例下滑,像日本及其他先進國家都有這樣的狀況,創造需求的世代愈來愈少,人們開始為老後的生活而減少花費,把錢存起來的世代增加,對經濟就帶來了負面影響。

exchange

三、鋼之鍊金術的「等價交換」

在漫畫裡使用鍊金術是有限制的,你要產出一件物品是不可能無中生有,唯有透過改變原有物質的結構才能產生,而它是等價交換而來的。但這世上存著一種夢幻般的鍊金增幅器叫「賢者之石」,看似可以不受等價交換的限制而鍊成任何東西,但其實是以「活人的生命」為代價。

作者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的歴史發展,本身就是一種對「賢者之石」的爭奪史,過去大家認為國家發展應該是以「單線發展階段」的模式,每一個國家在發展時都會從「落後」一直走向「先進」,但其實許多在16~18世紀的先進國家 (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等) 他們是以掠奪其他落後國家,把它們當作幫助自己發展的賢者之石,這樣的方式作者稱為「低開發化」的模式,它是以強迫低邊陲的國家成為提供食物和原物料的生產地 (被殖民),並投入資源對這方面進行開發。

其實到了現代也有類似的情況,就像過去有人曾說過,許多國家可以順利進入工業化革命的前提,也是先建立在奴隸貿易 (賢者之石)所累積基礎下,才開啟了工業化,但到了21世紀這樣一直依靠「賢者之石」來推動成長的模式將會愈來愈困難,甚至自食惡果。

fear

四、不安的真相

2008年的金融海嘯,作者認為除了從「供給面」去評批那些販售有毒金融商品的銀行業者之外,也該反過來從「需求面」重新思考。

因為社會上目前有一群「老先生、老太太們」,不小心成為既得利益者,當年國家及銀行在經濟成長或景氣很好的時候,跟他們約定好要支付一定的利息給他們,但多年過後,國家現在的經濟狀況不如以往,景氣也一直低迷,而銀行為了支付先前所約定好金額,被逼的不得不想辦法尋找可能「獲得高利率」的投資工具,但結果大家都知道,買了有毒的金融產品,最後爆掉還要全民買單,這也是金融海嘯發生的原因之一。 (不過我在看這一段時,覺得作者有點在為銀行和既得立益者們開脫之嫌,不少人看到這段應該是很難接受的)

現在許多制度都是建立在「假設過去的模式還會一直延續」為前提下,認為世界仍會不斷地成長,完全沒考慮全新的時代會來臨,很多解決方案最終都會「債留子孫」,只能治標而不治本。例如作者也花了一整章的篇幅批評「日本安倍經濟學」的量化寬鬆的做法,甚至用「異次元」來形容這樣的愚蠢做法。

書中提到日本現在解決退休金的問題,不是討論如何減少給付金額,反而用寬鬆貨幣的方式想提高經濟成長來帶動稅收增加,或提高稅率以確保資金,但這問題推給誰都很難處理,所以改以「消費稅」的形式推給所有國民來擔 (感覺很熟悉吧!? 台灣也有不少類似的情況),這些方法看似把問題解決了,但其實只是往後推,未來稅金可能只會愈來愈高,或是可能發生老了拿不到退休金的情況。


六、那我們該怎麼辦?

流量思維轉換成存量思維
作者建議首先是不要再勉強以「經濟一定成長」這個前提假設來制定國家策略,另外從道德面上去跟目前所有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商量,如何配合縮減各種社會保險的給付額,或再付的期限…等等,希望大家不要「債留子孫」,另外生活方式改以追求「質」而不是追求「量」來進行,要減少環境負荷,引導大家從過去的「成長型」社會經濟,走向「恆常型」的模式。

補:關於這部份的內容,我建議可以看這本書我們以前讀書會討論過的《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獻給地球的經濟學

final

在最後:

這本書把問題現況解釋的很好理解,我很喜歡他用漫畫的形式來比喻說明,但最終的建議的解決方法,感覺只集中在「道德勸說」,說要喚起日本人愛自己這片土地的心,要一起共體時艱…等等,我認為實在不太現實,就以台灣這幾年的「年金問題」來看,既得利益者是沒有人想被縮減自己「認為該得到的」那份錢,誰敢動就跟誰拚命,而政黨為了選票和政治考量也不可能大刀一砍,最後的結果只會繼續拖延下去,直到有一天大家不得不面對它。

因此我看完整本書,我只感覺「更加確認了不安的原因」,卻對怎麼解決卻還是未知啊。

本書金句:

1. 茶黨的英文名稱「Tea」是以 Taxed Enough Already的首字母縮寫而成 ,中譯為:「稅金已經夠多了」。

2. 賽伊法則指的是供給會為自己創造需求,生產太多東西也沒關係,只要價格下滑人們還是願意購買。

3. 失業型復甦指的是沒有新的雇用,但景氣恢復。企業的獲利高升,但雇用人數卻不再增加,這是因為生產自動化所帶來的現象。


探索更多來自 學習長 阿康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我想回覆文章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探索更多來自 學習長 阿康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