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提問力
一、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提問能力是一個不管在學階段,或者進入社會工作之後,每個人都需具備的能力,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提問能力,代表著他是否能帶來更清晰的溝通、更深入的理解和更高效的解決問題。
而在職場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能掌握提問力的人,通常具有以下三點優勢:
1. 更好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
掌握提問力的人能更深入地了解問題,從而找到更適合的解決方案。例如,某公司的市場部門需要提高產品的銷售量。具有提問能力的市場部經理,通過提問能夠深入了解產品的特點、目標市場和競爭優勢,從而制定出更有效的銷售策略,提高銷售業績。
2. 更高的溝通效果:
善於提問的人能夠更好地與他人建立共識,更容易達成目標。例如,在一個跨部門合作項目中,項目經理具有很強的提問能力。他通過提問讓各部門明確自己的責任和預期成果,從而使合作更加順利,達成項目目標。
3. 更強的學習與成長能力:
善於提問的人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學習和成長。例如,一名年輕的設計師在剛進入職場時,對許多專業知識並不熟悉。他通過提問向同事和上司請教,迅速掌握了設計的技巧和行業知識,短時間內成為了公司的重要設計師。
從上述三點中你會發現,掌握提問能力的人在職場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具有更高的問題解決能力、更好的溝通效果和更強的學習與成長能力,這些優勢能夠幫助他們在各個方面取得成功。
另外,提問能力對於使用好ChatGPT也非常重要。這是因為在與ChatGPT互動時,提問的方式和清晰度將直接影響到回答的質量和準確性。
一個具有良好提問能力的用戶,可以在使用ChatGPT時獲得以下優勢:
1. 獲得更精確的回答:
善於提問的用戶能夠更清楚地表達他們的需求,這將使得ChatGPT更容易理解問題,從而給出更精確的回答。例如,一個用戶可能會問:“我該如何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具有良好提問能力的用戶則可能會問:“我在進行遠程辦公時,如何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後者的問題更具體,從而使ChatGPT能夠給出更有針對性的建議。
2. 更高效的問題解決:
具有良好提問能力的用戶通常能夠快速找到問題的核心,這有助於ChatGPT給出更具幫助的回答,從而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例如,當一個用戶遇到電腦問題時,善於提問的用戶能夠快速描述問題的具體表現,從而使ChatGPT (或者其他的客服AI)更容易判斷問題的原因和提供解決方案。
3. 更深入的學習和探索:
善於提問的用戶能夠通過提出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問題來擴展他們的知識和技能。例如,在學習一門新語言時,具有良好提問能力的用戶可能會問:“如何在學習英語時克服語言障礙?”這種問題將使ChatGPT提供更具策略性的學習方法,幫助用戶更有效地學習。
二、本書結構與編排
這本書的作者:趙周老師,是對岸中國的一個讀會組織-拆書幫的創辦人,過去我曾分享過他的《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力升級指南 (上)》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對於他提倡的學習房法和問題拆解技巧印象深刻,而這本書主要是他跟中國的一個知識服務-在行所合作的課程內容再編輯成書。
在行是一個可以讓你線上一對一約見行業前輩或專家的服務,讓你可以與專家對談,來獲取你想要的知識與經驗,進一步解決你職場與生活中的問題,因此你可以想像,如果當你和專家在進行線上溝通與學習時候,你的提問能力或者提問的品質將會大大影響你的學習成效,這也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同時作者希望透過這堂課程來喚醒你的提問意識、拓展提你的提問思路、提高你提問的水平,從而達到改善人際關系,改善分析能力,並實現自我提升的目的。
而本書的結構共分成四大部份,分別是:
- 第一部份,你的會提問嗎?
- 第二部份,人生窘境,怎樣用提問來破
- 第三部份,問對哪些問題,個人成長能加速
- 第四部份,怎樣提問攻克難題
本書的書眼在p0.13,作者直接提出這本書的使用方式,他建議讀者可以先了解一下他們拆書幫的RIA便籤讀書法,學習如何將學到的知識”拆為已用”。
這裡我也稍微介紹整理一下,所謂的RIA便籤指的是:
- R 表示閱讀原文 (Reading)
- I 表示重述信息 (Interpretation)
- A 表示拆為已用 (Appropriation)
「閱讀原文」的部份指的是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你會將你有所感、有所收獲的段落記下筆記或畫線註記。而「重述信息」是把你閱讀時特別有收獲的地方,重新用自己的話表述一遍再寫在便籤 (I) 上面做記錄。
最後「拆為用已」的核心重點是將你在書中所讀到的精華片段進行分析、研究和運用,最終拆解轉化為學習者自己的能力,這部份具體方法上可分成兩部份,分別是:
- A1 反思經驗
- A2 規劃應用
「反思經驗」是指針對新知去關聯新知,當你在書中讀到一些新的知識和資訊時,可以問問自己過去是否有聽過類似的事,或者有沒有相關的經歷與經驗,有的話,可以將內容再寫在另一張便籤(A1)上頭,和I便籤放在一起。
「規劃應用」是指當你在拆解書籍完成上述這些便籤與記錄之後,下一步可以依據你的目標去思考,你可以將這些知識運用在工作或生活中,並且制定出一個可實施的行動計劃,再寫在另一張便籤(A2)上頭,和A1便籤旁邊。
更多有關拆書幫的這套RIA便籤讀書法,有興趣的話,你可以閱讀我先前的讀書筆記:
三、這本書該怎麼讀
本書每個小節內容都會先提出一套方法或概念,然後摘錄其中的重點,最後再依照前面提到的RIA便籤讀書法,依序寫出 I 重述信息、A1反思經驗,以及最A2規劃應用。
這個方法我自己嘗試過,覺得有助於我們的學習成效,因此建議你可以跟著書本的編排方式來閱讀這本書。
四、這本書的精華內容與心得
提問為何重要?作者認為,提問的品質決定了一個人的人際關係、職場能力,也決定我們的思維水準,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目前的提問能力的話,書中也提供了一個小測驗,你可以測看看自己的提問能力,我整理如下:
1. 透過小測試來了解自己的提問能力
下面的每一題,如果完全符合你的情況,請打6分,如果完全不符合打1分,如果是偶而符合的話,請打2分。
- 我的好奇心強到這樣一個地步,足以問空姐為什麼起飛前要拉開遮陽板。
- 我尊重他人到這樣一個地步,足以勝過我的表現欲和好勝心,因為我發自內心想了解別人的想法,常問問題。
- 我不會用反同的方式表達質疑,也從不用質問的方式進行挑戰。
- 當我的想法被人反對時,我總是努力去了解對方對這類事的想法,而不是試圖說服他或證明他錯了。
- 我善於解決問題,因為我總是不斷地去探究問題背后的假設,直到抓住本質。
滿分30分,你得了多少分?
如果得分大於等於22分的話,說明你的提問素質很不錯。如果得分低於16分,可能還需要再學習,不過作者設計這題目的用意,是透過測試結果能幫你了解提問的核心,重點不在於技巧,而在於背後的意識。
2. 如何從根本上提升自己的提問意識和提問素質
人在溝通時的習慣是表達而非提問,這點是作者首先拋出來的重要觀點,因此提問能力是需要刻意練習才能學會,特別是如果你想提升在下面這三種情境下的提問表現:
- 用提問來改善人際關係
- 用提問來提升自我
- 用提問來分析問題
若想實現上述三種情境的話,你就需要能夠緊抓住每一次的機會,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三心二意」態度。
所謂的「三心」指的是:關懷心、好奇心與探究心。
關懷心指的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真正去關注他人、了解他人背後的感受,從而讓自己能在理解和共情對方的基礎上來進行溝通。
好奇心是要養成對別人習焉不察提問、探究的習慣,而且一定要在第一次有疑問的時候就提問,並努力去找到答案。
最後探究心是指去了解人們背後的動機和和目的,你會透過提問的方式,就像剝洋蔥一樣追問到問題的本質,通過提問,耐心了解對方需求背後的動機。
而「二意」指的是:敬意與刻意
敬意指的是帶著敬意去提問,意味著在提問時你的內心是尊重對方的,當你遇到對方和你意見不同時,你會主動提問,而且你不會用質問或反問的方式來貶低對方,例如:
- 你真的認為這是個好主意嗎?
- 你覺得你已經做到最好了嗎?
- 你會對這件事情負責嗎?
- 你真的確定這樣做是合適的嗎?
你的提問的目標是為了增進彼此的了解,而不是拒絕溝通。
刻意指的是前面提到提問並非人的本能,因此要想做好提問,就需要事先做好準備,同時特別是對於「敏感問題」在提問時也要懂得如何去鋪墊,例如:
- 如果您有時間的話,我想請問您一下關於這個計畫的看法。
- 希望您不會介意我問一下,我想了解一下您對這個主題的想法。
- 我想請教一下您過去跟不同單位合作時,有沒有什麼比較不愉快的情況發生? 可以讓我先知道,主要是因為我想提早避免這些狀況,並且替雙方的合作先做好準備。
不過這裡也要讀者們注意,我認為鋪墊應該是有限度的,因為過度使用會顯得矯情和不自然。只有適當的鋪墊才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溝通的目的,但是不要過度依賴它。
3. 用好開放性問題來避免尬聊
人際往來的關係與溝通要想做好,一定是雙向而非單向,因此一個有效的溝通就像「投接球」的遊戲一樣,一定是有來有往,在提問上也是如此。如果你的提問讓彼此難以接著談下去的話,這樣的提問並不是一個好的方式。
這類型的提問一般被稱為:封閉式提問。常見的情況就是提出對方只能回答:是不是、對不對、行不行…等等,這種只能二選一答案。
相反地,開放式提問會讓人更願意暢所欲言,例如:關於OOOO,我很好奇你的想法?剛才你提到有關XXX,我聽了特別有感覺,可以再詳細跟我說說嗎?
不過這並不是說封閉式的問題就一定不好,封閉與開放各自有其特點和適合的應用場景,善於提問的人都會依據目的來選擇提出怎樣的問題。
如果是希望提升人際關係的提問的話,建議你可以先從對方熟悉的話題聊起,多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對方進入溝通的狀態,之後再針對你的目的與需求,再提出封閉式問題,作者建議我們在大原則上盡可能多的開放式問題來讓對話持續下去,同時提問也要具體,不過太過寬泛。
4. 用共情型提問模式來建立關係
所謂的共情,指的是理解並共享他人情感和經歷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他人建立聯系和理解他們的感受,以及更好地支持和幫助他們。
一般來說共情包括:情感共鳴,即與他人情感相類似的能力,以及認知共鳴,即理解他人思維和經歷的能力。而書中提到的共情型提問法,我認為就是利用問題來實現上述兩種共情關係,具體方法上如下:
- 試新鞋,也就是在提問對方之前,先向自己提出同意思問題,感受一下對方的心情。
- 提問,向方提出寬泛、開放性的問題,讓彼此進入安全舒適的對話狀態。
- 聆聽言外之意,多留意話裡話外的一些信息。像是方的語氣、表情、眼神、說話節奏…等等,這些都能夠透露出對方心中許多沒有表達出來的想法。
- 適當的距離,當對方傷心難過或者憤怒衝動時,我們不隨之起舞,而是以幫助朋友的態度,客觀地分析,並在適當的時機才向對方提出合理的建議。
5. 用對抗性提問模式來解決衝突
當你需要與他人發生衝突的時候,直接與對方大吵一架有時並不能解決問題,這時你可以嘗試使用「對抗性提問」的方式來進行談判與溝通,作者建議的具體方法如下:
- 首先在對話前,要先識別出風險,再進入對話。
- 接著要確認目標,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是為了吵架而吵架,或者只為了發洩情緒但無法仍沒有解決。
- 掌握事實,你才能夠就事論事,用事實跟提問或澄清,而不是靠氣勢或責罵的方式。
- 針對性發問,從原因、現狀、過程與後果這四個方面來進行提問,始終圍繞在解決問題的目標。
- 批判性聆聽,去留意對話的邏輯漏洞,發現證據中的問題,再一一破解。
6. 積極提問的三個原則
前面提到好的提問可以促進人們相互了解、積極交流並引發人們思考與學習,但很多時候我們觀察自己或身邊的朋友身上你會發現,多數人往往會抱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每次講起這些事總是會說:為什麼OOO就沒有XXX,比方說:
- 為什麼計劃老是變來變去?
- 為什麼好多工作不能提前安排好?
- 為什麼時間總是不夠用?
- 為什麼你就不替我考慮一下?。
這些抱怨每個人都有,如果只是告訴自己或朋友不要去抱怨的話,其實效果很有限,因此作者建議我們可以試著透過向自己提問的方式來改變上述的想法,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積極提問的三原則,如下:
- 少問為什麼,多問如何和怎樣。
- 提問中要包括「我」。
- 問題中一定要有動詞。
首先,很多為什麼開頭的句子都是抱怨居多,都無助於解決問題,因此換成「怎樣」,或「如何」開頭的話,人們就會把重點關注解決問題和討論行動方案。
其次是如果在提問中,老是用他、他們或者你們、誰,這些人稱的話,你會把關注點只放在別人身上,但別人你通常無法改變,你唯一能夠控制的人就只有你自己,所以提問中最好把「我」放進去。
例如:
「為什麼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這樣的提問對你沒幫助,不如改成「我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或是面對這個難題,我可以找人請教或協助?」這樣反而會讓你去思考其他可能性。
最後,問題中一定要有動詞的原因是它比較容易引發你行動,同樣地你才能夠把關注點放在「下一步要做什麼?到達到怎樣的結果。」
五、小結
這本書在寫作上有別於其他「提問」主題的書籍,他很少長篇大論起引用各種研究,或者只教概念卻沒有實操的方法,作者在書中表示他在寫作時,不想像其他類似的書籍一樣,因此只花了一些的篇幅教你如何分類各種提問的類型,而且重點放在直接給你能夠應用在現場生活與工作的具體方法。
而我相信閱讀完這本書,並且有認真實際照做的話,有天你也會成為一名提問高手。如果你更多有關提問的技巧或經驗的話,歡迎您留言與我交流互動。
探索更多來自 學習長 阿康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