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一直是許多新鮮人在求職時必問的「月經題」之一,相信也困擾了不少人,其實我過去也曾面臨過類似的抉擇 。

我從進職場開始至今已過 15年多,曾在傳產化學公司工作過好長一段時間,也待過人數不到5人的新創公司,覺得自己現在算是比較清楚該該怎麼思考這個問題。
這裡也想分享我的一些想法給年輕的朋友們,也歡迎大家留言與我討論。

一、首先想先破除你幾個迷思:
1. 人人都想要有個「標準答案」
事實上這問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原因是每個人條件和面對的情況都不同,所以要先讓你明白一件事:
面對任何複雜的問題想要有一個單一的解決方法,往往會出問題。
所以千萬不要讓自己陷入二分法,或非黑即白的選項和思考方式。
甚至有些朋友都還沒開始投遞履歴,就在煩惱這這個問題,我都很想對這些朋友說:「你要不要兩種公司都先投看看,等你兩邊都有應徵上,真的可以選擇時,再來煩惱如何?」
2.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這句話就我的印象是從中國那邊流行過來的,似乎只要在每個人生的大事件出現時,總是做出最好的決策,你的人生就能保證一帆風順,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有些聰明的人眼光看得比你更遠,就像在下棋一樣,你看的到未來三步,他看的到未來五步,但所有人都看不到結局。所以我們都是摸著石頭在過河,只是他也許摸的比你多一些而已。
但那些看似總能選擇更正確的人,到底做對了什麼?
我覺得除去很大一部份的「運氣」成份之外,就是「思維模式」,他們能正視自己的優缺點,並能用理性判斷和機率思維來決策,很大程度上他們的思考和行動都是是「逆人性」的,因此這點很不容易做到。
因此,我現在是比較認同順序是 :
運氣 (長期表現 / 現實殘酷) > 思維模式 > 選擇 > 努力(入場劵)
3. 誤解了所謂的「自我」
其實會有選擇困難,除了外在因素外,很大程度在於內在因素,也就是你會認為自己可能適合某種類的工作,希望可以找到符合「自我」的工作型態。
因此會認定要做出最好的選擇,就該衷於「自我」,只要你對自己越是了解,就越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但偏偏會有這些煩惱的人,問題就是出在於,他們覺得自己對自己不了解。
我的建議是「千萬不要自己空想」。
因為人有很多面向,自己所認知的自我,也只是其中一面,這點很多人沒想過。
你的另一面很可能是家人親友和陌生人才知道,所以你應該多花一些去請教別人,多和不同類型人接觸,這些人的回饋有助於增進你了解自己。
再來,我認為「自我發展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
人的思考方式很有趣,往往是線性而單一的,容易被既有的思維框架給限制住。
許多人以為「自我」是要去發現的,就好像它被藏在什麼地方,或被一層紗給遮住了,只要想辦法掀開它就可以找到。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我認為自我是一種動態的,而且可以不斷更替,不是長大後就定型的東西,我們看待自己不該是以一種「靜態」的方式。
也許你常常會問自己:
- 我的興趣是什麼?
- 自己到底適合什麼樣的工作?
- 真實的自我又是什麼呢?
會有這些煩惱的原因,我覺得就是誤以為這些答案會有天自己跳出來,但在真實的情況下,它們其實是「發展」出來的,是你在尋找和選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每個人身上都有各種可能性,有些是你理想中的自我,有些可能是你討厭、不想去扮演的自我。因此你在做某項任何選擇的時候,其實在強化某一種可能的自我,並且弱化另一個自我,但不代表你永遠就該如此。
如果沒有嘗試,這個可能的自我也就不會發展起來。
有些人在自己的職業發展獲得成功之後,回過頭來看,誤以為好像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但所有的可能性都源自一開始的嘗試,它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起心動念,最後有一天開花結果。
但這個念頭你一定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去成長,而成長是需要勇於嘗試的。
嘗試就是踏出舒適圈的第一步,雖然它伴隨著痛苦,一定會有一段過渡期,但我相信唯有在實踐的過程中才會越來越清楚。

4. 前題錯,後面全錯
網路上有許多關於「大公司」和「新創公司」的差異和討論,我想改用「生物演化」的視角,來說明這兩種不同的演化策略:
大公司的生存策略 (複雜生物) :
- 就像在人體這樣的系統組織,每個細胞都各司其職、彼此協調,不能隨意增長或亂搞 (不然就變成癌細胞了,笑)
新創公司的生存策略 (微生物) :
- 就像微生物一樣,每個細胞的功能很多,很快長出來、但也死的很快,缺什麼功能還要自己趕快變異,有非常靈活的適應性或代謝調節機制。
所以可以簡單分類一下,大公司通常是:發展穩定、 分工精細,有時每個人只是一顆小螺絲釘,有明確層級關係,有一定的組織規則。
而新創公司則是 公司發展不確定,常常要一人分飾多角,但較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工作的面向,充滿彈性。
上述這些是許多人認為大公司和新創公司的差異和特點,但我認為如果你單就這些特質就來決定你的職業選擇,可能會是大錯特錯。
怎麼說呢?
因為誰說大公司一定就沒彈性!? 而新創公司中也不是沒有那種,會要求繁文縟禮的老板,因此你不能一桿子就打翻所有的公司。
簡單來說,每間大公司和新創公司都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用簡單歸類或類比的方式來認定。
當然有人會說:「我們談的是一般情況下,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吧?」
也許你說的對,但最後你決定的原因,絕對不該只放在公司大小規模上,而是應該放在對你目前的職業發展上,最有利的組織和工作形態,會是那一種?
我認為剛畢業1~3年的的新鮮人階段,重點要放在:
- 有學習的機會,不管是內部培訓,或有人帶你做中學
- 工作上願意給你摸索及累積能力的空間
- 有下班後.還有可充電的時間
至於薪水重不重要,若你也沒有其他金錢上的壓力時,薪水的重要性建議你可以擺後面一點,把上面的這些需求排前面一點,用這些條件來做選擇,我認為會更好。
5. 選擇了某個工作後,只能一路走到黑?
人一輩子其實會換很多工作,有些是你自願的,有些是被迫的,但共通點就是你可能到退休以前會待過很多公司,每個人的職涯壽命往往都比公司的存活時間還長。
因此不用擔心自己一開始到底選對或選錯,因為你一定有機會換工作,至少你在年輕的時候,會比許多人更有條件能做選擇或嘗試。

二、到底要怎麼做選擇?
以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介紹了一個簡單好用的方法叫「富蘭克林決策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先前的文章:「我到底該不該離職? 用「富蘭克林決策法」來幫你做決定」
但這方法有時會遇到一個問題,這也是過去有朋友在嘗試過後給我的反饋,他認為打分數這件事實在太困難了,也讓他遲遲無法做決定。
其實就如文章最後一段所述,我認通常較好的答案會是「主觀加客觀」所綜合下來的結果,而主觀通常較容易決定,甚至建議你憑直覺下判斷就好。
那客觀的方式該怎麼做呢?
其實就如我上面提到的,人有很多面向,家人親友或陌生人都可以給你不一樣的反饋,讓你看見自己平時看不到的另一面,擴大你原來的限制和想像。
這裡建議你可以借用《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書中所談到的「打造原型」的方法。
如果你對大公司或新創公司的實際工作狀況並不熟悉,只是有個刻板印象的話,建議你在做決定前,先想辦法去認識已經在這行業打拚工作的學長姐或前輩。
找一天請這些前輩們吃飯喝咖啡,一一「訪談」他們的實際工作情況,記得好的壞的一面都請教看看,順便把自己腦中原本的那些煩惱說給他們聽聽。
這樣嘗試後,有時你會發現說不定自己的想法可能好傻好天真 (笑),他們也許不了解你,但卻能夠給你不同的觀點參考。

最後有些朋友會說我想多了解新創公司的實際工作情況,但我好像沒有認識什麼學長姐,那該怎麼辦,我的建議是你可以加入一些新創社群,國內像是 XChange 就是一個以互聯網新創交流為主的社群。
而且最近他們和《通勤學》還合作錄製了一堂《10堂課get互聯網新創”求職即戰力”》課程,裡頭有不少新創公司的學長姐分享自己的職涯經驗和求職技巧,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手機點選此連結試聽。
總結
這問題如果重新再問我一次,我的答案應該會是:「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可以的話,兩個我都會想去看看。」因為沒有去嘗試過真的不知道到底適不適合自己,也不該提前限制住自己的可能性。
以上簡單幾個想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歡迎留言與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