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本書的作者:吳軍博士是知名的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曾待過谷歌和騰訊,當年在谷哥的代表作是中、日、韓文的搜尋演算法及自然語言分析器,這些項目是由他所領導及開發,另外他目前也是矽谷的風險投資人,這兩年因為在「得到App」上開立專欄而讓更多人認識到他並學習他的觀點,我先前因為訂閱過第二季的節目,也曾讀過他的上一本書《超級智能時代》而對他的思維和觀點感到佩服,因此想透過閱讀他的文章和書籍來進一步學習。
另外依照書上的介紹說明,這本書是第一季專欄的集結再編修,所以不管聽過或沒聽過第一季專欄節目的朋友都很值得拜訪這本書。
本書核心觀點:
這本書分成九大章,分別為:
- 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 人生需要做減法
- 談談見識
- 大家智慧
- 拒絕偽工作者
- 職場的盲點與破法
- 商業的本質
- 理性的投資觀
- 好好說話
從目標可以知道這本書算是吳軍博士本人總結自己在職場及人生經歴,也可以說是教大家他怎麼看世界的方式。
書中一開始他提到,過去兩年他經營專欄的心得,發現學員們大家最想知道的是:
- 如何更好地掌握未來發展的命脈。
- 如何在事業上有成就。
這兩個問題要怎麼解決,他最終總結成兩個字「見識」,因為他相信人一生的命用很大的程度受到人的「見識」所影響,而改變命運的第一步,要先從提升見識開始。
什麼是「見識」呢?
作者認為所謂的「見識」指的是一個人看世界的獨特觀點、看待問題的不一樣視野,因為一個人的命運和天分往往無法控制,但怎麼做好決定、做更好的選擇,及怎麼面對困境時的態度,這些則是可以學習的,天才或高手天生的資質或資源也許你無法擁有,但他們怎麼看待世界的方法卻是你可以學會的,這本書所有的內容就是作者談自己的觀點,以及他過去跟眾多優秀人士合作相處所學會的見識。
這篇文章我將以下面三點問題來整理書中精華,分別如下:
- 你認為影響一個人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例如:智商、環境、運氣…)
- 什麼是偽工作者? 我們身邊是否有偽工作者呢?
- 你認為商業的本質是什麼? (例如:想辦法讓人花錢?讓人省錢?或是做出好產品)
我在06/08「不見面讀書會」的直播活動,也分享了這本書,同樣是針對這三點來討論,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影片(連結),下面一一為大家解讀。
影響一個人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這裡要先談一件事,作者認為成功只是一種手段,幸福才是目的,而人的幸福又來自於兩者,分別是:
- 基因傳承
- 影響力
前者是任何動物都會有的幸福,人們也會因為看到自己的下一代生命不斷延續下去,而感到不自覺地開心,不過人類始終有別於其他動物,會想追求更高層次的幸福,我認為以古人的觀點來看就是:「立德、立言、立功」,而這三件事都代表著自己的存在和行為在這世界上所留下烙印及創造快樂,一個人若知道自己的所做所為能為這世界帶來更多的正面影響時,就會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相信許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感受,這讓我想到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
”Only a life lived for others is a life worthwhile.” (只有利他的生活才是值得過的生活。)
就作者的經驗來看,一個人能否成功有許多因素影響,其實又以「見識」最為重要,一個有見識的人,會讓自己的視野不受限制,就算在遭遇人生的各種意外和困境時,總是能夠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他懂得珍惜自己的每一天,明白人生是需要「減法」,讓自己不會陷入過多選擇的困境,他會為了追求理想而專注努力,不為蠅頭小利而浪費自己的時間,他知道「精神上的富足」會讓自己過的比一般人更從容、也更幸福。
另外談到「智商是否會影響一個人的成功機率?」,作者認為如果是為了做科學研究的話,聰明和天份可能很是必要條件,但從《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這本書的觀點來看,認為智商只要120就夠用了,作者葛拉威爾表示,若商商超過120之後,智力就不是決定性因素了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有智商120左右),而且若調查諾貝爾獎得主們的平均智商,你會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高,而且過去有許多調查都發現亞洲人的平均智商其實比較高,但你會發現亞洲人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比例其實並不高。
什麼是偽工作者?
「偽工作者」是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指的是職場中總有一些人在工作時,不會以公司最大獲益為目標去工作,不會花時間去找到最重要的工作並優先完成它,反而把時間浪費在許多無關緊要的項目上,當然有些人會質疑說,我每天的事情多到總是做不完,這些任務就算不重要也還是不能不做, 那該怎麼辦?
其實一個高效工作者為何工作效率極高的原因,並不是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或是能力比別人更強 (在同樣時間下,別人只能處理一件事,他可以處理三件事),而是他們善於「控制自己少做事」。
少做事指的不是「很會推託工作」,而懂得下面三件事:
- 總是能先以「在我所有的工作目標中,做什麼事情能夠公司獲益最大」的角度去工作
- 那些不重要事,其實可以交由別人去做(或外包出去就可解決)
- 明白自己積極工作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第一點的部份,我先前在《練級》這本書中看到一個簡單的清單工作方法叫: 「to do工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筆記:練級-自我進化的十項修練 (下)
另外,第二點的部份容易讓人誤解,一件事對不同人的重要往往不同,例如:老板或主管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許是定義商業問題或是制訂重要的發展決策,但他們若花太多時間在安排每日行程,或去幫總機櫃檯收發郵件包裏,不就是在浪費他們的寶貴時間嗎?所以主管會把自己的行程安排轉交給秘書處理,但對秘書而言,「如何安排讓上司的工作行程更順利」反而是她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最後,一間公司難免有些員工會因為公司對自己、對同事或環境的態度、給予的機會…等等感到不滿,漸漸變成消極地處理工作,在職場上也常見到一些同事只會挑容易做的事去完成,而不是去做更有影響力的工作,他們總是能把自己的時間填滿,若主管想交辦更重要的任務給他們時,都會推說自己很忙沒時間。
對這種人有時主管也沒轍,在打考績時只能給他們及格,但他們卻不知道這樣的工作態度只會害了自己,讓自己變成了一名「偽工作者」。
商業的本質是什麼?
如果你跟我一樣,平常會關注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情況,就會發現中國每年都有大量新的商業概念被人不斷炒作,例如:大數據分析、互聯網思維、互聯網+、O2O、人工智慧、新零售、區塊鏈…等等。但就作者的觀點,不管這些概念或熱門關鍵字怎麼被抄作,商業的本質千年來都沒什麼改變。
書中提到商業的本質就是「讓人多花錢」,而不是省錢,雖然幫人們省時、省錢的服務或工具也能創造出價值和利益,但往往最終賺錢的路只會愈來愈窄,唯有想辦法讓人花更多錢、更多時間,賺錢之路才會越來越寬。
例如:網路產業這十年來在全球發達國家裡都是蓬勃發展,但全世界的網路企業營業額,還是比傳統的電信產業低很多,而且現在的趨勢又開始從線上轉往線下走 (做結合),作者以「蔦屋書店」為例,大家現在對他們的印象是擁有許多很棒的購書體驗和空間氛圍的書店,但很少人知道在1999年時,該公司就已經開始將所有資金投注在線上服務,讓用戶可以在平台上購買書籍和下載音樂,在看似全面轉往線上的方向,其實真正的目的是想透過新技術來獲取更多用戶,讓更多人到實體店去消費,成功地讓網路與實體兩者發揮協同作用。
這也是創辦人-增田宗昭最早在創業時,發現日本人有不少有點閒錢又有時間的人,他希望可以讓這些人把這兩者(錢和時間)花的越多越好,最終打造出一個最好的生活平台(線上+線下)。
談到讓用戶「花更多錢」才是商業的本質這一段,讓我想到我在06/07去創業小聚的活動,聽詹宏志先生談「30億之後–論補貼與蝦皮之役】」的演講,其中提到「補貼策略」的重點在於「如何讓用戶持續把儲值用光」才是首要目標,因為若人們拿了一堆優惠卷或免費點數卻還是不使用的話,你補貼再多也是沒用的,所以補貼除了是加速「人們行為習慣的養成 (使用你的平台)」之外,下一步就是要確保拿到補貼的人們會持續消費。
例如:開店平台一開始會先大量補貼,吸引到一群賣家進駐使用它 (免上架費、免交易手續費),以及一群買家在上頭消費 (免費、優惠點數),當大多數人開始習慣使用平台和在上頭消費後,平台就能逐漸減少補貼,雖然會流失「部份為了免費補貼」而來的用戶,但若人們能在你的平台上做成生意的話,其實賣家就不會在意是否有補貼 (有訂單還是比較實際),這時補貼就能從天天補貼,轉換成節慶、假期才補貼,或變成一年一次大的周年活動補貼,這樣轉換後同樣還是會有持續性地消費。
本書金句:
- 人類的祖先是唯一具有夢想能力的物種。
- 當一個人的心思都放在撿芝麻上,就永遠失去了撿西瓜的可能。
- 大多數的人都在忙忙碌碌中匆匆地走完一生,是否有幸福可言,只有天曉得。
- 任何經歴只要善加利用都是財富,不善加利用都是浪費時間。
- 社會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
- 「問心無愧」是我們唯一穩得的報酬。
- 好書往往是不經意間發現的。
- 所有傳世的文學作品,無論呈現的現實多麼嚴酷,都有一股借著肯定生命來對抗生命無常的反抗精神。
- 人和人的差距看似在智商、情商和知識,但其實是在「智慧」,而智慧的核心就是對人性的理解。
- 感謝那些「最後1%做得不是很好」的朋友,因為他們從另一個角度教育了我。
- 一個合格的科學工作者在得到與既定認知不同的發現時,會先檢查是否是自己做的不夠精確,而不否定前人的結論或製造新聞。
- 任何事從分0做到50分靠的就是常識,從50分到90分靠技術、從90分做到100分靠藝術。
- 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 一件事得到不支持,更有可能是我們把問題想的太簡單,而應對複雜情況的方法又不得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