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緣由來自,我在上周四晚上應六角學院的廖校長的邀請,用線上直播的方式跟六角學院的學員們,分享我個人的人生策略和學習方法論。

由於當晚講了快兩個多小時,最後超時來不及一一回答所有人的問題 (總共有三十多個QA),這裡為了回應學員們的熱情提問,因此我決定寫一篇文章統一來回答這些問題。

當然,若你不是當天出席的學員或是學院以外的朋友們,我也相信這些回答的內容對你也有所會幫助。

Table of Contents

一、學員背景 :

由於這篇是QA內容,所以文章撰寫的預設對象還是以當天聽講的人為主,如下說明:

  • 這次聽眾中以工程師在職進修、跨界轉職和新鮮人為主。
  • 由於我發現多數提問的朋友以轉職者居多,他們所面對的困境和壓力我想也是最大的一群人,因此我的QA內容方向,都調整成針對這些朋友們來回應。

二、回答問題的前提和適用邊界 :

由我個人的背景、知識和經驗仍是有極限,因此有些問題我覺得我沒辦法回答的更好,但我仍盡量提到一些簡單明確的思路給學員,同時把這些問題回原到能夠回答本質性的問題。

例如有學員問說 :

  • 「想轉職成為前端工師只要學會xxx語言就可以了嗎?」
  • 或是「請問老師我是不是應該先學xxx語言?」
  • 甚至是「是不是只要學了xxx就能足夠了,就不會被市場淘汰?」

這些問題其實你在六角學院學習的話,應該都有相應更合適可以回答你的學長、助教、老師或前輩們。

因此我的回答可能會跳過,或是直接請他找六角學院(笑),不過我可以回答下面這類樣的答案 :

會想詢問這類問題的學員們,我認為通常是陷入了下面幾種不好的思維慣性:

  • 希望老師直接給我「標準答案」就好,我不要漁桿、也不要釣魚方法,請直接端上煮好的魚湯給我,最好還可以餵我吃。
  • 期待老師有特效藥、有大絕、有密技,覺得好像只要找到一條什麼捷徑,就可以一切順利成功。
  • 提問前沒有先好好思考,或者花時間去理解提問對象的專業和背景知識,最終往往會因此無法提出「有價值且能夠對方有辦法提供給你答案」的問題。

這類型的問題我這篇文章大多數會跳過,並不是我懶的回答或是擺架子覺得怎樣,而是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你該去問去得到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要去學如何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一套自己可以設計如何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

如果不這樣去學的話,你人生永遠只能等著別人給你答案,偏偏多數情況下,這些答案你永遠不會滿意的。(甚至會害自己如果失敗了總想找理由去怪別人,而不曾自己好好去改進。)

最後,一個人的提問內容,多少可以看的出來這個人的思維模式、邏輯程度及提問技巧行不行。

我們會常會發現有許多朋友無法正確地表述清楚自己的問題,這也表示你平時其實很少主動去思考任何問題,甚至很少提出問題去請教他人,我會建議有這樣的情況的朋友們平時要練習和學習這方面的技巧。

不過由於具體方法和技巧該怎麼學,內容實在太多了,也不太可能用一篇文章就教會你,有興趣可以看看我的課程或教練方案

下面正式開始進入問題回覆。


Q、我覺得我也有沒辦法社會化的問題 很多工作都做不過半年,希望能了解一下工作對阿康老師的意義,如何能走好這條路。

這問題讓我想到最近看到一句話,覺得蠻有道理的,這裡也分享給你

「…(當一個人) 缺乏真正的目標時,就只好盯著感受,把平衝當作了目標,由此帶來了平衡選擇的困擾。」

這句話其實是在討論一個常見的話題:「工作和生活一定要平衡。」或是有些人常會覺得工作傷害了自己的生活,但我認為這些朋友其實一直沒無法理解一件事,那就是工作也許就是生活的一部份。

有許多人回答不出來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工作),但卻很容易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所以常有人會建議一個簡單的方式做選擇:用「負面表列」的方式,也就是刪去法。

先列出自己不想要什麼 ,例如:常常要加班、複雜的人際關係、沉重的KPI壓力…等等。然後在做工作選擇時,先刪掉有這種情況的工作,最後剩下的就是適合自己。

但我認為這樣做之後,你往往會發現根本沒有什麼工作你可以去做的。

我認為更好的思考方式是反過來先思考清楚:「你想過怎樣的生活?

為了這樣的生活你覺得你要選擇怎樣的工作,甚至是圍繞著要實現這樣的生活,自己應該要去做怎樣的工作 (就算有許多自己不喜歡的情況會發生)。

若你能夠嘗試這樣思考,工作的意義這件事,你其實就回答的出來。

最後,若真的要問我工作的意義的話,我認為工作是一種展現個人價值觀及對社會和所屬社群的有所貢獻的方式。同時我個人很相信,為他人付出及幫助他人成功是最有價值的工作。

Q、如果現在為工程師,但發現沒有很有興趣,想要跨領域學習,多元嘗試,但技術又變化很快,在還沒確定目標前,應該完全去學習可能有興趣但跟現在工作沒關的知識嗎?

我的建議是「先求生存,再求理想。」當理想可以解決生存問題後,再跳離原來的領域完全投入全新的領域。

剩下就是時間和資源分配的問題,嘗試新領域是可以用我演講中提到的「小賭注」或「MVP」的方式去進行。

另外一個思路是,不管接觸什麼全新的領域,你原來身為工程師所懂的一切知識和技術也不該完全放棄,而要拿來做關聯、做遷移,試著把原有能力抽象到本質層面去掌,你會一定會發現,自己已擁有許多知識和技能是新領域也能夠通用的。

給你一道思考題:
「想看看身工程師的人去賣雞排和一般人去賣雞排,最大的差異是什麼?如果是你會怎樣遷移你原有的技能、思維模式,並且去應用呢?」

Q、老師你好,在學習新東西都是從模仿開始,包括轉職;但最近的想法是如何有效率的把模仿的內容轉化為自己能應用甚至去延伸新的東西呢?不知道老師有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或想法呢?

幾個簡單方式 :

  1. 以教為學,透過教學把自己新學到的東西想辦法講給別人聽懂,到能夠講到透這主題的程度,或傳授給其他人,透過教學從大量的學生中獲得「練習應用於實際各種情境」的機會來學習。
  2. 專案學習法,為了學某件事之前,要先替自己設計或爭取到一個「專案實作」的機會。
    例如:我演講中提到,如果你想學文案寫作,那你第一件事除了去報名上課之外,一定是先去開個粉絲團或medium,並要求自己每天先寫個300-500字的文案再說,或是直接先跟公司爭取寫文案的機會。若你沒這樣做的話,你去上課所學會的東西,最終都會忘記而白學。
  3. 最後,延伸新的東西來自於你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延伸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第一動往往是「先復習已知的東西」,建議先做好這件事。

Q、如果技術方面不如主管預期,對方又一直很急著產出,一直問進度覺得不應該這麼慢,自己學習力很差又慢,應該怎麼辦?覺得自己是不是不適合這條路

如果標準在人別人身上,但標準又會一直在變的話,你可能永遠無法不會有所謂「好」的表現,若可能的話,我會建議你離開這樣的環境。

但若對方是屬於能夠正確衡量你能力和產出的人,同時也願意給予指導和建議的話,理論上你是可以跟對方好好討論「合理的進度和產出為何?」並依照討論出來的結果來設定目標值。

最後「學習力差又慢」只是現況,不代表你未來就一定是如此,可以透過學院的課程補足技能知識,在工作中累積經驗。

Q、請問阿康怎麼規劃長期人生目標? 可以建議思考的方向嗎?

怎樣規劃人生目標或職涯目標的書及方法很多,因此大多數人的問題並不在缺乏各種方法,而在於:沒有執行、沒有持續,或執行了沒有檢查、檢查了沒有提出改善方式…等等。

因此我建議的思考方向只有一個,也就是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的 PDCA法。(細節就不寫了,在網上都找的到,你只要每次規劃和執行前後都能夠確認完成這四步。)

再來是 「內在」和「外在」的修練,內在指的是個人內心精神層面的健康,外在則是「因應各種不確定性的方法和準備」。

好在這方面的書籍或課程也有一堆,建議你可以主動接觸和研究。 (缺書單的話,歡迎到我的「書籍偵探」社團詢問,或可以私訊找我)

Q、請問一般行銷廣告公司/接案型公司的人事結構與工作流程? 近期公司再推KPI考核、加薪制度,請問有沒有什麼參考做法?

由於每間公司的狀況不同,別人的流程給了你,你也不一定適用,當然你會想說也許可以參考一下啊。

給你一個假設題,如果你問了三個人,這三個人給的建議都不同,同時還彼此衝突的話,你該怎麼選擇參考誰的呢?而且這還是建立在你有辦法判斷的前提之下,若沒辦法判斷時該怎麼辦?

但更好的提問方式,也許是先提出你們公司目前的狀況和現有的作法,再請別人給予合適建議與參考,這樣做比較有可能得到你更好的答案。

Q、如何在 工作、學習、健康,三者間達到平衡?? 常工作到7點,回到家吃飯學習至少要花3hrs,做完都快晚上10點多了,根本撥不出時間運動(太晚運動會睡不著),請問阿康老師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謝謝

這問題問的很好,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這件事,連結在這,可以直接閱讀。

補充說明一下,如果你想問的是「如何做好時間分配」的話,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好好記錄和審視自己都把時間花在那些人事物上頭,並且重新思考目標的重要順序。

也許有時要試著去尋找新的方法,舉個例子 :

我的「教練方案」中有位學員曾經跟我反應過,他發現自己每周花在運動的時間太多,反而壓縮到學習時間。

後來我請他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時間使用情況時,他發現自己下班從公司回到家、換完衣服,並移動到健身房,再加上運動,總共就花了兩三個小時,但光移動時間就浪費了一小時,而我也發現他的運動目標只是想維持體態,並不是專門想練出個什麼來。

因此後來我建議他重新調整自己的準備流程,每天上班出門就帶好衣物,下班直接移動到健身中心,並在那邊換完衣服,同時改做30分鐘的高強度間歇性運動就好,最終他每天可能只要花1小時就做完這些事,留下更多時間可用於學習。

(當時我甚至還建議他,如果健身中心離你工作地點太遠的話,可以考慮換近一點的,不要浪費車程時間。)

Q、請問老師有沒有自己的一套關於閱讀、吸收資訊後整理筆記的心法?

Q、想知道當需要在有限時間內掌握一門新技術,高手都說文件看一看就會,但小弟每次在壓力之下,都會直接看別如人的部落格文章或影片教學,想知道高手們都如何端時間內有效嗑完文件,並能印用(有些文件沒有Demo範例或是sample code,對新手來說根本是天書吧 Ex: firebase)

我認為高手和新手的差異在「背景知識」和「思維框架」,偏偏它無法速成只能累積。

但思維框架與學習方法是有技巧的,同時也學的會,它可加速你累積知識的過程,(至少我相信可以加速從0到1這一段),具體方法請參考我的學習方法論

Q、想離開一人前端的工作找有前端團隊的公司,在這過程中會有甚麼需要克服的

請問目前開始去找了嗎? 另外,這還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別人的狀況不一定適用於你,建議先表述清楚自己的現況和條件,或者先去嘗試之後再來回報一下你遇到的問題。(歡迎私訊或留言聊聊)

(怎麼嘗試的方法,可以回想一下我的演講內容)

Q、想請問阿康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您自己是怎麼篩選眾多的資訊來源,並如何吸收轉化成自己的知識?您生活上的時間管理技巧?

會不會透過寫作來整理自己的思緒?有沒有收聽 Podcast 的習慣呢?如果有的話常聽的 Podcast 是哪些?謝謝

具體的篩選方式,可透過「人網事書」四大管道。

另外,時間管理的技巧,我並沒有用什麼比別人厲害的方法,包含:行事曆工具、to do list、蕃茄鐘…等等。坊間有一堆各別專業的書在講,我的原則只有一個就是「工作越少越、簡單越好。」

另外一個重點是我在演講中也提到的,所謂的時間管理的心法是「不在如何在有限時間做最多的事,而是選擇什事情不要去做。」我通常會想辦法讓自己80%的時間去做想做的和能力圈範圍可做的事,並把20%的時間去嘗試未知的東西。

另外我會利用「寫作」來整理思維緒,也有寫blog的習慣,它的用途除了筆記之外,也是一種思考的練習方法,很多人並不知道寫作是一種好的邏輯和溝通技巧的訓練。

最後,我目前主要在聽 podcast 目前有三個:Pressplay、得到和極客時間,「極客時間」我覺得蠻適合六角學院的學員去看看。

Q、請問老師,身為前端工程師應該如何克服工作上、技術上的知識焦慮?

其實不只是身為工程師,每個行業的人也都會有工作和技術上的知識焦慮。

通常焦慮來自於不確定性,要想減緩它你要做的就是找回「生活的掌握感」,最簡單的方式是做任何事一定都要有計畫 (還記得我演講中提到的應變計劃嗎?」並且去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只想找一個標準答案。

「計劃不一定都能解決未知的問題,但你沒計劃你永遠無法有效面對未知。」

因為入社會後所遇到的問題和學習,不再是求知而是求解,「解」指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人開始工作後才發現人生再來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師長老師在後頭push自己,並為此感到害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意謂著你的人生有各種可能性,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

Q、本身為PM 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成長,也因為不想讓自己在設計和工程師之間難以溝通,最近有轉職前端的想法,但心裡也不確定是否適合自己,請問有什麼方式可以提升自己信心或更確立目標呢

我認為產品經理有三大必備能力: 雜學、溝通協作 (政治手腕)、大鬧鐘

雜學指的是你要懂很多,但不用懂的很深,夠用就好。(例如:可以聽得懂協作工程或設計同事講的專業術語,又或是行銷部的廣告行銷與投放邏輯,並且能可以跟他們討論。)

溝通技巧我想就不用我再次強調了,對上你要提出自己計劃,對橫向的同仁部份要能協調彼此不同的建議與衝突,對外又要能夠打動用戶,讓他們願意不斷使用自家產品。

最後,「大鬧鐘」指的是一個產品或項目的成敗,最終的衡量標準不在過程你有多努有,而在於你能否在限期內交出用戶滿意成果,並推動產品繼續前進。

另外,信心並不依靠別人給你,而是來自於「成果」和看的見自己在過程中的進步 (小成功)。

若你覺得自己是一位信心不足的人,我的建議是記得每天記錄自己工作、思考和執行任務的過程,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改進,但同時別忘了提醒自己有進步的地方,並為此小小讚賞自己。(可回想一下演講中談到的「辦到了日記」的方法)

Q、想請教康老師,如果進入職場後,萬一發現自己不適應前端工程師的工作內容,下一步該怎麼走呢? 謝謝老師

請問不能再走回頭路嗎? (笑) 開個玩笑。

我的建議是不管你的下一步是留、是走,記得先思考和盤點過去的經驗和現在新學到的能力,再來思考可以做什麼新的工作。

另外,也不要提前就擔心自己會失敗或是 “很努力地先說服自己那不可能”,因為所謂的跨界或變革總是發生在邊緣,而不是主流中心,這主題有興趣可以看《梅迪奇效應》這本書。

Q、目前待業,全職投入學習。遇到的問題是,學習技能所需時間比預期長。心理不安與生活壓力漸增(存款也是),很容易想東想西,導致無法專心上課。想請問老師該如何撐過這段過渡期?

辛苦了,這段過程並不容易,不過我相信你會下這樣的決心一定是有更大的目標和對自己的承諾,好好加油呢。同時但千萬記住你並不孤單,我相信許多學院內的學員也有相似的情況,大家可以一起努力。

另外,記得要保持生活重心和步調,學習這件事一定要有計畫 (包含休息和運動,也要列在計劃裡頭)。

我個人有個不太一樣的建議是,你在一邊學習的過程中,仍要保持「找工作」狀態,這裡指的不是要你馬上去找工作或面試,而且多多接觸和觀察市場的人力需求,同時檢視自身目前的能力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差異,它是一種「測水溫」的概念。

這過程中可能會因此發現自已的不足,這時請你不要太過擔心或害怕,因為你要的是搞清楚自己目標和現實的差距,並依此去制定計劃和努力,而不是悶頭苦讀或沒來由的害怕擔憂。

人只有在看清楚自己不足什麼,才會知道該努力去做什麼。

註: 我發現不少學員會悶頭去做、去學,結果越學越焦慮,這因為他們就像是蒙著眼進隧道走路一樣,越走越害怕。但我希望的是你要睜開眼並拿著手電筒去走,雖然一樣走的很害怕,但是你是看的見眼前的光,並且出口就在前面。

Q、請問老師,最近武漢疫情對於前端工程師產業目前有沒有影響?現在這個時候適合轉職嗎?感謝

建議詢問六角學院,謝謝 (笑)。

Q、從學習前端開始出發,目前成功轉職博弈助工,工作難度中等,前後端都會碰一點點,幸運的是單位風氣是下班就走。但…六點下班,到吃飯、雜事結束(例如運動、整理環境),已經到九點了,也有聽到有十點、十一點才下班的公司。年齡近40了,想請問如何保持動力、找出目標,在職涯上技能和薪水成長,謝謝

人到中年之後,找工作最怕「高不成低不就」,這些都很正常,可以相信我,我很懂的,因為我也快四十了 (笑)

請問你下班後的進修,是否有嘗試過任何計劃呢? 建議你記得要把計畫就像在工作那樣,把它寫在每天的行事曆,並且去執行。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沒有規劃,搞得好像隨時都可以做或可以不用做時,通常也會變成告訴自己「這件事隨時都可以往後拖延」,你要避免這種情況。

最後,「保持動力」這件事可以來自兩個方向,這裡我就用「白帽」與「黑帽」來比諭說明:

  • 白帽指的是所有正面光明的力量:夢想、責任、讚美、渴望更好的人生…
  • 黑帽指的是所有負面黑暗的力量:恨、不甘、壓力、嫉妒他人比自己好…

這兩種力量都很強大,而且我認為沒有好壞之分,你都會需要它們。

Q、請教阿康老師,從執行層面提升到規劃層面(例如:網頁設計(美工)別人說改就得改,到可以有規劃能力甚至佐證設計是能有效提升使用體驗),在自身軟實力、工作職位上可以有什麼努力的項目? 謝謝

雖然不太確定你的的職務和工作性質,不過「溝通表達能力」一定是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它包含情緒說服和理性邏輯兩種方式你都要懂,特別是前者。

Q、轉職前端工程師,有哪些是必要性的技能,當然多多益善是沒錯,但因為想快點找到工作,所以想先以必要性技能先補足,像是演算法有一定重要嗎?因為是非本科系畢業,所以不太懂

感謝提問,建議你有關必要技能或學習路徑可以問六角學院,相信他們可以給你更好的答案和方法喔。

Q、想請教阿康在學習複雜的技能時(例如程式語言)什麼樣的筆記及複習方式比較能加深記憶,自己做筆記常常做了就忘記還查不太到以前寫在哪

有喔,我是用Evernote來搭建自己知識管理系統,並且透過寫作和演說來加深記憶和學習,下次也許有機會再來學院分享這部份。

Q、目前在職進修了快一年進入學習Vue.js的階段,但覺得目前的自己無法達到業界需求。存摺也快光光,不知道該繼續下去走前端,還是回到原本的業務職呢?

辛苦了,想請教你目前的情況是「在職進修」的話,沒辦繼續下去的情況? (在職進修是指有收入吧? 所以不是收入的問題?)

假設是錢沒了的問題,應該是先解決錢的問題,不然你也沒心力去學。

Q、請教老師,轉職後要如何快速融入新的職場生活?

我有同事跟我說:「可以假裝很活潑。」 (笑) 開個玩笑。

不過到一個新得環境確實都要一些時間才能適應,其實我也沒什麼特別神奇的方法,我建議你盡量要主動參與公司的各種活動,記得多找人聊天來增加讓別人認識你的機會,例如:每天約一位同事吃飯。

(這裡你會發現,重點不在於你多認識誰,而是你要增加讓別人認識你的機會。)

最後,還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當公司每次又有新人進來時,你要「成為那些幫助他們盡快認識公司」的人,你可以主動接觸和認識新人,因為他們都跟你一樣會遭遇到相同問題,你也能夠明白那樣的感受,並且很快就認識不少人。(在人們最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的人,總是擁有許多朋友的)

Q、如何在轉職的時候,在前公司留下好的印象?

我想一定做到基本的職場倫理和工作習慣。

例如:交接一定要做好,所以該提前整理好的文件檔案,和工作流程記錄都要留下,不要讓後面接手的人或同事們幫你擦你屁股,反過來想也可以避免被人在背後說壞話,留下不好的名聲。

(這個世界很小的,壞事總會傳千里,你也不希望發生那種,有天才會發現自己在多年前被人捅一刀的情況。)

Q、想問如果去博弈業的話,之後就只能跳博弈了嗎?跳其他產業會不會有些阻礙,除了薪水之外?

我個人是不太相信會有任何阻礙的,一個工作態度良好,又肯不斷學習的人,這些外在的條件是阻礙不了他的發展。

(關於能力遷移到不同產業這件事,在這篇文章的其他QA也有談到。)

Q、目前前端需要那些技能才能轉職成功呢

可以請教六角學院 (笑)。

另一個重點是,若想專職成功除了掌技能知識外,求職面試的技巧和人脈網絡的搭建也很重要,這也是我認為每個職場工作者都該去培養的能力。

Q、當不能說換就換工作,每天上班累到要GG了ˇ,要怎麼堅持進修

辛苦了,給你一句有點「反常識」的話:「不用進修也沒關係啊!」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想追求的事物,並且也都要為自己的任何選擇負責任。

若想實現任何事情並獲得成功的話,永遠都需要具備有明確的目標、足夠的動力、願意投入的熱情、擁有能夠實現的能力,最後還要有一點點的機運。

這些東西缺一不可。

但那些東西是你可以掌握的?值得你好好想想。

Q、最近去面試時,一家博弈公司的高階主管跟我說:「轉職成功的你產生了『質變』,這就是你生涯的巔峰了,因為你接下來在技術領域追著新技術跑,充其量也只是產生『量變』而已,除非你懂得如何做產品以及客戶的需求、成為一個領域專家,否則幾年後你只會掉價而已。」想請問老師對這段話的看法?

我的想法是程式代碼只是為了「實現業務需求」而存在,它們只是工具,而解決問題才是重點。

我猜想這位主管的意思是,若只是一直停留在「工作流程」的知識體系階段時,你是無法成為優秀的領域專家,你要做的是學習再上一層的「專業領域」的知識框架。

不過我認為你若想要「跨界生存」的話,你就要掌握更上一層到「職業領域」的知識框架才行。

以餐廳來比喻的話:

假設:你目前是身為一名餐廳的店員,你可以接待好每一位客人,從進門點餐、送餐服務,到結帳送客的所有流程,你都已經掌握並能處理的很好。

但若要成為「店長」或「店經理」的話,你還要再上升到店務管理的思維才行,要能夠清楚分配不同用餐時段的人力配置、每日每週每月的食材庫存調控、策劃年度的行銷推廣活動…等等。

這些能力若能培養起來的話,我相信到你任何一家餐廳都能夠做的很好。

但是若你能夠把人事管理、經營策略、市場研究、客戶需求探索…等等這些能力抽象出來,找到專業背後相通的本質規律,並且完全掌握的話,我相信你到任何行業都能夠勝任。

Q要訂什麼目標我自己也不知道qq想問怎麼訂目標

若詢問的是「制訂目標」的方法其實並不難,上網查尋或找書你就可以找到一堆。

但就如我在演講中所述,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不知道而是探索太少!

也就是你知道的太少,很少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對這廣大的世界還有什麼可能性都還不知道,因此我建議你走出去,多多去了解別人的生活、看看不同的世界。

這裡指的不是你一定要「壯遊出國」才能做到,而是只有心、留心地去觀察你每天生活遇到的人事物,去思考別人在意什麼、追求什麼,並且在觀察的過程中,一邊想想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想擁有怎樣的人生。

這讓我想到最近有一個悲傷的新聞「90歲嬤「放棄呼吸器」留給年輕人:活夠久了 2天後病逝」,雖然這故事讓人鼻酸,但是一個能在臨終前講出自己的人生過的很幸福的人,其實是讓人羨慕和值得學習的。

Q要在一個領域多久再轉換跑道才比較好

感謝提問,其實我也很想知道,可惜這又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問題,因為前提太多了,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

不過我聽過一個簡單的說法:當你發現自己的成長開始停滯時,就要開始嘗試去看看別的世界,替自己多增加一些刺激和新的想法,有時你以為的極限,才只是別人的起點而已

另外,「換跑道」這件事永遠不是需要的時候才去準備,而是你平常就該去累積、去了解。就像我上面提到找工作這件事,不是你準備離職時才去準備、才去尋找,而是你平時就該去做。(ex. 了解人力市場需求,清楚自己的能力與差距,想辦法補足自己的短板)

Q、要怎麼樣轉職才可以讓自己薪水變多價值變高

我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和薪水高低,來自於他在該公司中 (或在該領域) 被人衡量的結果,通常衡量標準有三個:重要性、獨特性、信任度

白話一點的說法叫:沒有你不行、只有你才行,交給你我放心,能做到這三點的朋友們,我相信你的價值不是光用薪水就能衡量。

Q、怎麼快速掌握一門技能,老師有什麼習慣??

有,不過可惜我沒辦法用一篇文章就講完,可參考我的學習方法論課程。

Q、請教阿康在規劃自己的人生,都會規劃一到兩年嗎?怎麼去因應中間的變數?

這部份在演講中其實有談到所謂的「應變計劃」,這裡就不再贅述。

不過談到設定目標和規劃,一般我只會做1-3年的計劃,會有基本的大方向,包含了想過怎樣的生活、和那些人維持怎樣關係、希望從事的職業和工作型態,以及個人追求的幾項目標…等等。

在追求的過程中很自然會有各種變數,因為就如同演講中所述,你要去執行「ABZ計劃」的準備和練習,其實這也是我每年都會做的事,用以避免各種可能意外和變數。

另外,為了長期讓自己保持各種彈性和各種可能性,來應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性,我也會做不少小實驗和嘗試 (包含工作和生活),來探索看看不同的方向。(當然這些都是在能力時間所及的情況下盡量去做)

最後修改日期: 2021-08-29

作者

留言

我想回覆文章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