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力升級指南 (上)

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職場競爭力。
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力升級指南
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力升級指南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先前在找有關提升學習效率和閱讀技巧的書籍時,發現不少中國網友都推崇這本《這樣讀書就夠了》,以及裡頭所教的「拆書學習法」讓我對這本書非常好奇,後來在網路上先找到作者的線上課程認真上完覺得大有收獲,於是也跑去把書買了回來拜讀,後續還想推薦給更多朋友,為了這本書在六月份還特別跟朋友組了一場讀書會,希望可以把裡頭的方法推廣給更多人。

本書核心觀點:

這本書共分成九大部份,基本上整本書的內容可以分成這三大部份:

  1. 拆書學習法
  2. 將拆書法延伸到資訊處理的方法上
  3. 將拆書法延伸到經驗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上

我將以上、下兩篇文章來整理書中精華,特別會針對便籤法的運作方式、注意事項和適用範圍做重點整理,除了對這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這篇文章外,未來若想複習這些方法時,可以再重新找出來看。

四種常見的偽學習

話說我最近在臉書看到有朋友提問:「當有人問”多讀書的實質好處是什麼?時,你會怎麼回答?」

朋友的問題

這問題的答案,我認為其實有兩種層次,一是「你讀什麼書」,二是「你怎麼讀書」,因為不同類型書籍,在本質上用途就有不同,而「怎麼讀」又決定了「不同人就算讀同一本書也會獲得不同」的效果。所以閱讀本身沒什麼問題,重點在你沒有先確認「閱讀的目的」,確定後才是選擇不同的書籍,並使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就像去大醫院看病一樣,總要先確認自己的症狀是什麼,再分科分、分門別類地去找專科醫生看診。

不過很多人因為搞不清楚目的,同時在閱讀及學習上也毫無章法,因此常常會出問題,作者在書中稱之為「偽學習」,用來形容職場人士在學習時,常會掉入的情況,共有常見的四種:

  1. 追逐各種干貨
  2. 追捧各類大神
  3. 崇拜各種新知
  4. 沉迷於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努力

干貨」是中國流行的名詞,原來泛指經由風乾或曬乾後的食材。例如:魷魚乾、干貝、小魚乾…等等,若是用在知識或學習上,則是指是將一本書或一門課的精華給萃取出來,呈現的方式可能是是20分鐘的音頻、10分鐘的影片、PPT或心智圖。(據作者的說法,最早用干貨來形容的人是「羅輯思維」及「得到App」的創辦人羅胖,我發現他們真的很會創造新名詞)

我認為「干貨」本身沒什麼問題,前提在若是經由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提取精華時,對本人是很有幫助的 (例如:我自己做的筆記),但是對於直接閱讀「干貨」的人,可能發生一知半解的情況,因為干貨就是把水份抽掉,把文章前後的脈絡去掉,甚至別剩下條列式重點節錄,閱讀的人不僅沒有經歴到干貨作者本身「在重新解讀書籍的思考過程」,同時若沒有「自行發展上下文、拓展知識」的能力時,看再多干貨最終收獲仍是有限。

另外追捧大神和各種新知,這種情況不只在中國,就我的觀察在台灣也很常見,許多人覺得自己聽了大神、大牛們的分享和課程之後,也開始覺得自己很厲害,但事實上也許只有眼過千遍,卻不曾手過一遍,無法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同時這年頭「偽大神」也很多,有些人缺乏辨識的能力還拜錯了神,很自然也學不好。

最後,有些人熱衷於上遍各種知名課程,或是買盡各類書籍,還會立志一年讀50本書,或是日更一篇文章,但做完這些事卻不曾實際改變自己的行為,或對工作上有任何影響,錯把努力和勤奮當作結果,忘了這些只是為了解決問題的手段。

kid

讀書為何很難?

許多人不讀書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沒時間、容易分心、壓力大或者不知道該讀什麼,書中也整理成人學習中,關於無法閱讀的常見問題:

  1. 沒時間,沒精力
  2. 看不懂,記不住
  3. 看不下去

這三種問題其實是相關的,因為現代社會變動太快,而且據說台灣人平均工時是世界第六高,在那麼忙、那麼累的情況下,誰下了班還會想讀書!?更別說花時間去學習,而且在過去填鴨式教育的陰影下,又讓大家只要一聽到讀書或學習就想皺眉頭。

另外在學期間的閱讀都是應付考試,但成年入社會後,開始沒有人會幫你打分數或盯著你交作業,你這輩子從來沒有學過該怎麼「自主學習」,也沒人教你「如何閱讀」,很自然不知道怎麼閱讀?不知道該讀什麼?讀了也不知道可以幹嘛…等等。

而這些現象,正是作者寫這本書,及提出「拆書學習法」來解決的問題,下面陸續跟大家介紹。

成人學習的有效方法

上面提到我們很少學會如何自主學習,也沒人教我們該「如何閱讀」,很多人也發現學生時代所學的學習方法,若套用在入社會工作後的學習上,往往「事倍功半」,不僅浪費太多時間,往往也無法立即解決眼前所遇到的問題。

作者在書中特別點出,過去學校所教的學習方式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方式,而成人教育應該改為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前者求的是「大而全、有系統、有組織」,一般要花費大量時間從基礎打磨,一路往各類專業分科深化學習,而後者則是以「學習者本人所需」、「想立即解決所遭遇的問題」來去學習,它共有五個重點:

  1. 自我導向
  2. 關聯經驗
  3. 強調實踐
  4. 聚焦於解決實際問題
  5. 內在驅動

這裡特別要提的是「關聯經驗」,過去有種說法叫學習時要以「空杯心態」來學東西,指的是要先忘掉先前的成見和經驗,用新的眼光來學習新的事物,這點作者認為放在成人學習上可能會有問題,因為成年人通常都有豐富的經驗,應該要基於本身的經驗去學習反而效果更好。例如:讀到一個新的東西,就要嘗試與舊有知識與經驗做結合、做補充、做驗證,甚至是做為反證。這樣的學習方式才能有效學習,而不是忘掉所有已知的知識才能學的好。

RIA 拆書學習法

針對上述五個有效的成人學習重點,作者提出了「拆書法的RIA現場學習」方法,這裡特別說明「拆書法」這個關鍵字,往往容易造成人們誤解以為是把書拆掉,或是以為像是略讀一樣,只抓取書中幾個重點來讀就好,其實它的方法不是這樣。

具體方法如下:

  1. R (Reading,閱讀拆頁),透過拆書家請學習者閱讀原文並拆頁。
  2. I (Interpretation,講解引導),拆書家講解引導,促進學習者理解知識並關聯自己。
  3. A (Appropriation,拆為已用),拆書家催化促動,促進學習者將書中內容拆為已用。
拆書家主持RIA現場學習的3個核心環節
拆書家主持RIA現場學習的3個核心環節

RIA的過程其實是像工作坊那樣的運作,會有一位「拆書家」在幫大家引導學習流程,「拆書家」指的不是課程講師那麼負責講授課程,而是像「教練」一樣,先幫大家挑選合適的書頁 (書摘)用來練習RIA,例如:以《行銷4.0》這本書為例,我們可以先挑選這一段(連結)當作拆書的學習書頁。

接著引導大家理解書頁中的知識,請大家讀完之後聯想一下,自己是否有相關經驗和案例可以關聯,這裡「拆書家」在做引導時,他不用是該領域專家或是需具有豐富的親身經驗,只要借用書的「好案例」來討論,唯一要做的是,若書中案例對學習者而言有距離感的話,需幫忙做調整。例如:若書中談的都是美國的案例,或者背景時代比較早期的話,這時拆書家可以「重新意譯原書案例」,將案例轉化成比較貼切學習者的時代背景下。 (像這本書教了一個「微信練習法」,但在台灣我們其實很少用微信,所以我們改用「臉書」或「Line」為案例)

最後「拆為己用」則是讓學習者自由思考,讀完所拆解的書頁內容後,有那些可以化為具體行動和應用,並且嘗試寫下來,學習者在活動結束後可以自行執行和驗證。

所以 RIA=閱讀拆頁+講解引導+拆為已用,它其實是一種將所讀的知識內容,內化成個人能力的過程,不過你可能會問說:「我如果只是自己在讀書,沒有人幫我拆書引導,我該怎麼辦?

這問題在下面會介紹到的「便籤讀書法」,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總結一下,拆書法共兩種實踐形式,分別為:

  1. 供組織學習的「RIA 現場學習」
  2. 供個人學習的「便籤學習法」

學習者的三種境界

前面簡單介紹了由拆書家所帶領的「RIA現場學習方法」,不過如果沒有拆書家的活動,而是學習者自行閱讀時,該怎麼做呢? 在介紹方法前,首先我們要先了解自己目前是屬於是那一種學習者。

作者將學習者分成三種階段,分別是:

  • 初級學習者
  • 高級學習者
  • 學習促進者

初級學習者的特徵往往是把書當權威,認為學習的目標只是為了通過考試、為了取得證書、同時把各種知識大牛當偶像,覺得每年可以讀完上百本書的人全都是神人,他們往往討厭太過功利的閱讀,認為「有些書不需要從頭讀到尾」這種言論是錯的,他們去外面上課時,若發現自己學的不好,只會指責老師講的差,或閱讀時看不懂時,只會抱怨作者的書寫得很爛,或翻譯翻的很差…等等。(當然也是有些書寫的很爛,或翻譯真的讓人想吐血,不過這裡指的是「看不懂卻硬凹是書翻譯的不好」的情況)

高級學習者的特徵則是會先介判斷學習的目標及選書的類型,他們在讀不同類型的書時,會把書當老師 (知識類)、當導遊 (興趣類) 或者當成醫生 (致用類)來看待。他們懂得怎麼挑選良醫來對症問診,當一個醫生無法解決他們的問題時,還會主動聯合一群醫生來會診 (主題閱讀) ,高級學習者已懂得「不對書負責」而是反過來只負責解決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能力,懂得將所學的知識關聯自己的經驗,並且進一步規劃出未來的應用與行動。

最後,學習促進者的特徵不僅像高級學習者那樣,可以「治自己病」還可以「救人」,而書中認為「拆書家」正是這類型的學習者,他們懂得將相關知識拆為已用,可以把一本致用類圖書化為一堂課 (拆書為課),他們更懂得一種最強的學習方法,那就是「通過教會別人而深刻掌握某個知識。

學會提問來提升自己的學習境界

通常提問有兩種目的:

  1. 得到正確答案
  2. 為了進行有效學習

前者常問:是什麼?為什麼?,而後者常問:如何? 你都考慮那些方面?

你會發現只想要正確答案的人,他們往往不想再深思問題,或是學會怎麼去找答案,而這樣的人往往習慣偷懶,只想得到魚但不想學怎麼釣魚,作者提到若你想要得到真正有意義的「解釋」(較系統或較有邏輯的系列行為)時,你就要學會更好的提問。

例如:男女交往時,女朋友突然說要跟你分手,你不會只問「為什麼?」,因為往往得到的結論,都跟明顯或最近的單一事件有關,它只會讓你覺得痛苦或困惑(我過去也有類似的經驗),除非你可以提出真正有意義的提問,雖然不一定能夠挽回對方,但至少你才能從這段感情中學到東西,也許你該問的是:「我們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便籤學習法

這裡開始介紹如何使用便籤法來內化與應用知識,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使用這方法具體步驟:

便籤學習法
便籤學習法

第一步,請先準備三種不同顏色、約掌心大小的便利貼、一支筆,以及一組多色指示便籤。

便利貼分成下面三種:

  • I 便籤,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
  • A1便籤,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 A2便籤,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第二步,請用比平常較快的速度閱讀,當遇到問題、建議、觀點及較難理解的地方就自問:「這對我有多重要?」若重要就放慢閱讀速度來細讀。

第三步,在 I便籤上,用自己的話重述相關訊息、總結對自己的啟發或有價值的提醒,寫好後並貼在相應的書頁裡。

第四步,針對書中某段信息,問自己有沒有相似經歴、或聽說、看過類似的事,寫在A1便籤上,再貼到 I便籤旁。

第五步,規劃今後應用,盡量考慮可應用的目標,寫下達到目標應實施的行動,寫在A2便籤並也貼在書頁上。

第六步,在貼滿便籤的書頁上,貼上一張「指示便籤」,用來提醒自己這一頁有自己的學習資料。

第七步,看完一本書後,把所有A2便籤拿出來貼在冰箱,或牆上容易看到的地方,用來提醒自己落實行動。

注意事項
三張便籤的基本應用及適用範圍為「致用類圖書」;指的是讀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想解決具體問題並應用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

使用便籤法的好處:

  1. 緩解書太厚讀不完給自己帶來的壓力。
  2. 幫你集中注意力,在閱讀中反復體驗和反思。
  3. 聚焦在對書中知識的內化和應用,而不是「知道」本身。
  4. 保持興趣,效果外顯化 (寫下成便籤有助於記憶和提醒)。
  5. 方便事後整理。
  6. 能更有效地處理書中晦澀難懂或重要的地方。

另外要避免的狀況:

  • 使用I便籤重述信息時,不要淪為附會舊知。
  • 使用A1便籤講自己的經驗時,不要只是泛泛而談。
  • 使用A2便籤規劃應用時,不要只寫下決心或感概,要有明確的時間、執行內容和驗證指標。

其他重點:

  • 如果原書內容簡單易懂,就不用 I便籤,只要在重點地點畫線就好。
  • 想好再寫,要有的放矢,不是筆底生花,控制在一張便利貼可寫完的字數,以精練為主。
  • 如果想到三個應用點或行動計劃,就寫成三張。
  • 便籤其實就像是升級版的書簽,可以提醒自己,還可以將A2便籤做一些變化應用,用不同色來代表不同意思,例如黃色表示有價值,綠色表示要盡快行動,橙色表示要再修改

下面列表補充針對三種便籤在使用時的標準,以及常見的誤區,在練習時可以反覆確認

三張便籤

使用標準

要避免的誤區和建議

I便籤;重述知識

  • 詮釋
  • 準確
  • 清晰
  • 致用
  1. 附會舊知。
  2. 看完書只會說「那不就是XXX嗎?」這表示你以為自己看透了,讀懂了,習慣用「附會式學習」。
  3. 讀完後卻覺得了無新意的話,就不該做 I 便籤才對。
  4. 要嘗試再從原文的表達方式,案例呈現、援引資料、論證思路去找新的提醒、新的要素、新的論證。例如:我先前在讀的《機會效應》這本書時,發現書中引用的資料裡,有不少內容我早就聽過,但對於作者說故事的能力和文章呈現的安排,反而讓我有新的收獲。
  5. 要記所謂的專家不是看出別人同樣的地方,而是看出不一樣之處。

A1便籤;內化知識

  • 鮮活
  • 故事
  • 對應
  • 反思
  1. 泛泛而談。
  2. 不要用:有一次、怎樣….這種泛談,沒有具體時間、事件的,這些本質上都只是 I便籤。
  3. 找出最符合願文信息的內容,並寫成A1的過程,其實就能對知道有更深的理解。
  4. 用貼切的經驗,將之加工為貼切的故事案例來回答別人問題,是一種很厲害的理性說服力。

A2便籤;應用知識

  1. 決定泛濫或感慨萬千
  2. 不要讀後感那種感慨內容。
  3. 寫的東西要符合SMART法測
  4. 不要硬套原書的SOP,因為直接搬用不一定好用,要調整成自己的。
  5. 檢查自己寫的A2便籤是否好壞,可用「冰箱檢測法」;想一下這張A2便籤貼在冰箱一個月內可以完成並撕下來嗎?。若做不到的話就要修改,可能不夠顯性化或無法衡量。

 

便籤法的「微信訓練法」

便籤法其實很花精力,所以作者也給了一個最簡單的練習方法,不過書中案例都以中國微信為主,這裡可以改名為「臉書訓練法」,具體如下:

  1. 接下來一個月內,要求自己不能在臉書上轉發任何內容。
  2. 當你想專貼任何文章前,請先問自己:

    「我能加上自己的重述再轉貼嗎?」
    「重述時,可以體現前因後果或適用邊界嗎?」
    「我能補充自己的相關經驗嗎?」
    「我能加上自己的應用或行動嗎?」
  3. 承上,如果都做的到就能得到了鍛練,若盯著手機五分鐘還是想不到時,那就不要轉貼,光這樣就可以簡單練習便籤法的思考方式。

其他常見問題:

  • A1便籤不一定都是失敗案例,做的好也可以反思為何做的好,讓下次更容易「再現」。
  • A2便籤是規劃具體行動、解決具體問題,和A1完全不相關也行,或者也可以是解決A1的問題。
  • 在使用便籤法之後,往往會連同「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方法也會進步。
  • 遇到雞湯文先「I 一下」,如果自己再怎麼重述都是眾所周知的信息,就表示這篇文章不值得做便籤法,但若你想學的是雞湯文的表達方式、包裝手法想引發他人瘋轉,這時還是可以使用便籤法。
  • 附會和類比不同的地方在於,類比是為了讓人更快地理解陌生事物,往往能促進學習,但要注意適用性,建議可用不只一個以上的類比來幫助理解。
  • 便籤法在一開始還沒習慣前很容易會忘記又走回老路 (採用舊的閱讀習慣),這點不用太擔心或自責,重點要持續練習 (可參考上面的「微信練習法」)。
  • A2便籤的用法,並不是要強迫自己不能做什麼,而是「改用一個好的新習慣」去取代舊的。
  • 若對某個知識還不夠精熟時,仍然可以去教別人 (至少可以教初學者),因為有時候「在教別人的過程中」反而可以加快自己成長。
  • 雖然一本書只找到了一兩個值得一拆的內容之後,一本書對你而言就有了價值,但並不代表你不能把全書讀完。

本書金句:

  • 長期被提醒要注重正確答案的人,普遍患有一種病叫做「知識消化不良症」。
  • 比答案更重要的是,不斷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問,比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盡力消化和應用學到的知識。
  • 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教會別人。


歡迎您隨時留言與我交流,也希望您可以點擊下面「fb分享」,這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我想回覆文章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