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如何進行不可能的對話》(How to Have Impossible Conversations)

讀書筆記-《如何進行不可能的對話》(How to Have Impossible Conversations)

一、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最近在讀《How to Have Impossible Conversations: A Very Practical Guide》,雖然不是新書但是好像也沒有中文版,也許可以翻譯成:《良好對話的七個基本原則》

這本書的作者之一是 Peter Boghossian,我最早看了他在街頭或校園進行各種社會政治議題的對話討論活動,他會隨機找路人,針對特定議題詢問他們對於這些議題的看法和支持的論據,然後會在挑戰或者引導人們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持有有這些觀點的原因(蘇格拉底的對話形式)。

所以我對他跟另外一位作者寫的這本書特別感興趣,想多了解如果要跟自己意見完全相反的人溝通對話,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感覺目前活在現在的台灣社會也特別需要 XD)

二、作者介紹

簡單介紹一下兩位作者,他們分別是Peter Boghossian和James Lindsay。

Peter Boghossian

他是一名美國的哲學家,專長於批判性思維、道德學、認知科學以及懷疑主義。曾在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擔任哲學助理教授,並在這間學校教授關於倫理學、批判性思維和亞里士多德倫理的課程。他的研究重點之一是如何幫助人們更好地思考和改變信仰,特別是宗教信仰。

Peter Boghossian 也是一名積極的公共知識分子,經常發表關於宗教懷疑主義和無神論的文章。而這本書的主要是提倡透過「街頭認識論」(Street Epistemology)來與宗教信仰者進行對話,並引導他們質疑自己的信仰。

這也是作者實際上街頭做這件事,並且拍成Youtube影片來分享傳播他的觀點。(這也是我最早認識他的原因)

此外,Peter Boghossian 在「學術惡作劇」(Grievance Studies Affair)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與另一位作者及其他學者一起透過提交虛假的學術論文來揭示某些學術領域中缺乏嚴謹的學術標準,這一行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如下專訪的影片中有稍微提到為何要做這件事。)

James Lindsay

詹姆斯·林賽是一位數學家、作家和文化評論員,專注於學術研究、社會正義、後現代主義和宗教等領域。

James Lindsay 過去以對極左派意識形態的批評而知名,並經常在社交媒體和出版物中表達他對「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和「社會正義運動」(social justice movements)的批評。他與Peter Boghossian和另一位學者Helen Pluckrose合作,參與了著名的「學術惡作劇」計劃,試圖揭示某些學術領域中的偏見和虛假性。

三、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三個問題想問:

  • 我們在面對持不同觀點的人時,為什麼常常會陷入對抗或失敗的對話?是否有更好的方式來打破這種溝通的僵局?
  • 如何在對話中減少對方的防禦性反應,並引導對方質疑自己的信仰或觀點,而不使對方感到被冒犯或攻擊?
  • 在與持極端信仰或觀點的人對話時,是否有實際可行的技巧來打破彼此的固有偏見?這些技巧是否能夠真正改變對方的思維?

會想問這三個問題,主要是思考到當前台灣社會中,特別是政治議題存在著各種分裂和對話困境,基本上不同政治色彩的人,似乎只能對罵,而無法對話,因此我想知道這本書有沒有什麼可以改變對話策略。

另外,每次在發起困難對話的時候,最大的阻礙就是溝通中的情緒管理,我想知道作者有沒有提出什麼可以有效減少對抗和激發自我反思的技巧。

最後,在與持極端信仰或觀點的人對話時,是否有實際可行的技巧來打破彼此的固有偏見?作者在書中的這些技巧是否能夠真正改變對方的思維?(對這點我是比較悲觀一些,但閱讀前我多少是有一些期待)

四、本書核心觀點

首先這本書先點出一個核心的背景,就是社會分裂的情況。

我們現在其實生活在一個高度分裂的時代,人們的觀點愈發極端,尤其是在政治和社會議題上。這樣的環境使得人們很難進行開放的對話,甚至連正常的討論都變得不可能。這點不只是美國,在台灣這幾年我的感受是人們不太敢在公開場合談論政治相關的議題,網上也常發現某某人發表了什麼政治的觀點,就被另一方的支持者給”出佂”。

其實這種現象導致了恐懼、疏遠,以及朋友之間的關係破裂。許多人不再願意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害怕因為意見不同而遭受批評。

什麼是「不可能的對話」?

所謂「不可能的對話」(Impossible Conversations) 指的是那些看似無法跨越深度分歧的對話,涉及到不同的世界觀、信仰或價值觀。這些對話通常因為對方固執己見而變得非常困難。但是作者認為,這類對話並非完全無解,通常人們仍然有意願參與對話,只是對話的方式需要調整。

為什麼要進行「不可能的對話」?

當然你可能會想說,話不投機,敵對觀點的雙方不太可能說服對方,而苦要勉強對話呢? 而且「不可能的對話」其實可能會令人不舒服,但作者認為避免這些對話並不是長期解決方法。我們有時會遇到不得不進行討論的情境,這時能夠有效溝通就變得至關重要。

同時,透過進行這些困難的對話,我們可以幫助他人反思其”信仰”,並且有機會讓他們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我們自己也能藉此檢視並修正自身觀點不足的地方。(這個是我覺得最有價值,也是這本書我覺得會想學習的原因之一)

所以可以說,進行不可能對話的重點其實是放在理解與共建,而不是爭論與勝利,而對話是改變對方信仰最好途徑之一,過程中需要的是耐心、技巧和合作精神,而非強迫或對抗。

五、七個基本原則

要實現進行不可能對話,具體的做法書中整理了不少,同時作者也有分等級,以下先整理七個基本原則的介紹。

1. 確定目標(Goals)

在進入對話之前,首先要清楚自己參與對話的目的。不同的對話可能有不同的目標,例如:理解對方的立場、學習新觀點、尋找真理、改變他人的觀點,或只是想建立連接。

理解對話的目的有助於保持清晰的方向。對話中你可以多次調整自己的目標,但一開始要有意識地設定一個目標。這樣可以避免無意義的爭辯,讓對話更有成效。

2. 建立夥伴關係(Partnerships)

對話不是競爭,而是合作。將對方視為夥伴,而不是敵人,是有效溝通的關鍵。

對話應該是雙向的交流,而不是單方面的「訊息傳遞」。我們要以合作的心態進行對話,這樣能夠減少對抗情緒,增強雙方的互信。

作者舉例說明,在朝鮮戰爭時期,許多美國戰俘轉投北韓,原因是他們在集中營中感受到了敵人展示出的善意,這破壞了他們先前接受的意識形態教育。這個例子強調了夥伴關係的重要性:善意能夠促進對話,敵對態度只會加深分歧。

3. 建立融洽(Rapport)

在開始討論之前,先與對話對象建立融洽的關係,使他們感到舒適和信任。這過程通常只需幾分鐘,但是對接下來的對話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包括從一些輕鬆的話題開始,展示出真誠的興趣,並並且現出對對方的關心和尊重。融洽能夠有效減少對方的防禦情緒,人更願意開放自己。

4. 傾聽(Listen)

傾聽比說話更重要。真正有效的對話來自於對對方的充分理解,而這需要耐心地傾聽。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應該耐心等待對方講完,然後再做回應。在對話中,你要保持積極的聆聽姿態,例如:點頭、目光接觸和短暫的確認,以展示你對對方話語的關注。

5. 避免傳遞信息(Shoot the Messenger)

過去常說「不要殺信使 (don’t shoot the messenger)」,這裡作者的意思是,我們不應該強行向對方傳遞自己的「真理」,而是應該促進雙向的討論。單純傳遞信息或講授對話內容往往會適得其反,讓對方更為抗拒。相反,我們應該將對話視作合作,共同探索問題的真相,而非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對方。

6. 意圖(Intentions)

人們的意圖通常比我們想像的要好。在對話中,我們應該假設對方的動機是善意的,而不是惡意的。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誤解。(或許只是犯蠢而已, 不是惡意XD) 當我們認為對方的行為有問題時,應該詢問他們的意圖,而不是急於做出負面的判斷。這有助於更清楚地理解對方的立場。

7. 適時結束對話(Walk Away)

當對話進展到某個階段時,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時候適時結束,而不要將對話推向對方的舒適區之外。因為過度施壓只會引發防禦和負面反應,反而不利於達成對話目標。當對方感到壓力或不再願意繼續討論時,應該尊重對方,選擇適時退出或轉換話題,以保持對話的積極氛圍。

六、改善對話的七種方式

當人開始遵循這七個基本原則時,對話會變得更加有效、更加融洽,能夠促進雙方理解,在後續章節作者開始提出了中級技巧:「改善對話的七種方式」。

這些技巧側在如何在對話中進行更深層次的干預,並促使對方開始質疑自己的信念。中級的技巧主要還是建立前面的基礎原則上,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引導對話變得更具建設性。

同樣地,我下面整理心得分享給大家。

有效對話增強循環

1. 創造認知不協調(Create Cognitive Dissonance)

所謂的認知不協調指的是,當一個人同時持有兩個相互矛盾的信念時,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感,從而促使他們會想尋求改變。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幫助對方認識到他們的觀點中存在矛盾,進一步來激發他們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場。在對話時,我們也可以透過提問或提出相互矛盾的事實,讓對方的信念之間產生衝突。

例如:如果對方堅持某個信仰,但同時又相信一些與之相悖的事實,你其實是可以溫和地指出這些矛盾,讓他們自己進行反思。

2. 激發懷疑(Induce Doubt)

要記得我們的目標不是直接改變對方的信念,而是幫助”他們”質疑自己的信仰。這可以通過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實現。

例如,當對方提出某個斷言時,你可以問:「你是如何確定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這類問題有助於對方認識到他們的觀點可能基於不充分的證據或邏輯推理。

3. 避免爭辯(Avoid Argumentation)

在對話的過程中,如果我們過於爭辯或強烈反駁對方的觀點,往往會引發對方的防禦心態,反而加強他們對自己信仰的堅持。相反地,我們應該專注在於引導對方反思,而不是與他們正面對抗。

作者在書中有強調,爭辯往往會使對話陷入僵局,因為雙方都在努力「贏得」辯論,而不是達成理解。因此,應該避免爭辯,而是通過提問和協作的方式來引導對話。

4. 提出替代方案(Provide Alternatives)

在幫助對方質疑其信仰時,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人們往往會對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懼,因此如果我們只是僅僅讓對方放棄某種信仰是不夠的,還需要向他們展示一個可行的替代觀點。

比方說,當對方表現出對某種信仰的懷疑時,你可以提出一個與之相符但更合理的解釋,這樣他們會更容易接受新的觀點。

5. 緩解情緒壓力(Reduce Emotional Pressure)

情緒壓力往往會阻礙理性的思考。如果對方感到被攻擊或情緒激動時,他們是很難當下會去反思自己的觀點。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緩解對話中的情緒壓力,保持平和的對話氛圍。有一種有效的方法是透過積極傾聽、表示理解和同理心,來減少對方的壓力。

比方說,在對方表達出情緒時,你可以說:「我理解你的感受,這確實是一個很難的問題。」這樣能夠讓對方感到被理解,也可以進一步降低情緒防禦。

6. 引導自我發現(Guide Self-Discovery)

當人們自己發現問題的時候,比被告知的效果更好。在對話中,我們應該引導對方自己去發現他們的信念中的問題,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他們是錯的。(讓他自己發現,不要你教他)

透過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對方自己去探索和反思。

例如,你可以這樣問說:「你是否曾經遇到過與這個觀點相悖的情況?」這樣可以引導對方進行自我發現,進而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信念。

7. 尊重對方的界限(Respect Boundaries)

在對話中,我們一定尊重對方的心理界限。如果對方對某些話題感到不舒服或不願繼續討論,我們應該適時地停止對話 (不要硬來就是了)。因為強行推進對話,很可能會破壞和對方之間的關係,甚至導致對方更加固執。

如果你感覺到對方的情緒開始激動或對話變得困難,你可以提出結束對話,或者轉換話題,避免情緒的升溫。這樣可以讓對話保持在一個建設性的範圍內。 

七、五種應對有爭議對話的高級技能

建設性溝通策略

中階技巧之後,書中後面幾章談論的是進階技巧:五種應對有爭議對話的高級技能,同樣整理重點如下分享給大家。

保持「波波拉特原則」(Rapoport’s Rules)

「波波接特原則」我以前曾經在臉書中的貼文也發過,當然有上百人分享,看來大家對這方法特別有感覺 ,它是一種高效的對話策略,目前是在透過減少對抗性來促進溝通。

這個規則有四個步驟,目的是讓對方感到被理解和尊重,從而願意更開放地聽取你的觀點。

拉波波特原則的有效對話
  1. 重新表達對方的觀點:嘗試以對方的立場重新陳述他們的觀點,甚至比他們自己表達得更好。這能顯示你有仔細在傾聽,並真正理解他們的想法,從而贏得對方的信任。
  2. 列出共同點:指出你與對方觀點中的一致之處,這樣可以降低對話的對抗性,並促進合作的基調。
  3. 分享從對話中學到的東西:這一步顯示出你在對話中的開放態度。即使彼此有分歧,承認你從對方那裡學到了什麼,會讓對方感到被尊重。
  4. 最後再進行反駁或批評:在提出異議前,先完成前三個步驟,這樣對方會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評,因為他們不會感到被攻擊。

這個技巧特別適合在對話”變得對抗”時使用,因為它強調理解和尊重對方的立場,而不是急於反駁。這能夠有效降低對話中的緊張情緒,促進更具建設性的討論。

避免使用事實

這點有點反直覺,因為當對方持有強烈的信念時,單純”以事實”說服他們通常不會有效。這是因為他們可能無法接受新的事實,甚至會對事實產生防禦的反應。事實的呈現也可能會被視為攻擊他們的世界觀,因此不會達到預期效果。

書中的建議說,你與其強調事實,不如專注於質疑信念背後的假設條件。

一個有效的方法是詢問對方說:「在什麼情況下這個信念可能是不正確的?」

這類問題會激發對方思考,讓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持有的信念,並且重新評估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一味防守。這個方式在作者之一Peter Boghossian的「街頭認識論」(Street Epistemology)的影片中,你會常常發現他會這樣詢問。

這個策略有效的原因在於,它不直接反駁對方的觀點,反而鼓勵他們自行質疑和探索,這能夠避免激起防禦情緒,並讓對方更有可能重新審視事實。

尋求反駁的條件

這個技巧是第二點的延伸。你可以試著詢問對方說:「在什麼情況下,你認為這個信念可能會錯?」

這類問題能促使他們自我反思,並檢驗自己的觀點是否有漏洞。

在進行這個過程時,目標並不是直接告訴對方他們的觀點錯誤,而是讓他們自己探索他們所持信念的邏輯。如果對方能夠自己找到信念中的弱點,他們可能會開始質疑並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

此外,這個方法也能夠讓對話變得更具”合作性”,因為你是在幫助對方探索他們的思維過程,而不是強加自己的觀點。

這類技巧在涉及深層次信念(例如:宗教或政治觀點)的對話中特別有效,因為直接反駁通常無法改變對方的看法,而引導他們反思自己的信仰則能讓對方更容易接受挑戰。

使用“Yes, And…”技巧

這招其實很多溝通技巧的書都有提到,在許多對話中人們習慣使用「Yes, But…」(是的,但是……)來回應對方的觀點。這種方式經常帶來負面效果,因為它往往會讓對方感到他們的觀點被忽視或否定。

書中建議我要改用「Yes, And…」(是的,並且……)來取代「Yes, But…」。這種技巧有助於讓對話變得更加建設性,因為它表現了對對方觀點的認可,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不是馬上轉向對抗。

比方說:當對方提出某個觀點時,你可以說:「是的,你說的這部分我同意,並且我認為我們還可以討論一下這個議題的另一面。」這樣可以避免雙方立即進入對抗,還能保持對話的連貫性。

這個技巧能夠創造更融洽的對話氛圍,讓對方感到他們的觀點被尊重,進而願意聽取你的補充意見。它在消除對抗情緒、保持對話流暢性方面非常有效。

處理憤怒情緒

當對話變得激烈,情緒開始升溫時,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緒反應是非常重要的。書中建議說,首先你要學會識別自己何時感到憤怒,並找出那些可能引發情緒反應的話題或情境。

當你發現自己處於這些情境中時,最好的方式就是暫停並深呼吸,給自己一點時間來思考,不要立即做出反應。這可以避免說出會進一步激化衝突的話語。(衝點是魔鬼)

同時,當對方情緒激動時,俅也不應該要進行反擊。此時最有效的方式反而是”繼續傾聽”,並嘗試理解對方的情緒來源。

你還可以用簡單的「確認語句」來表達理解,比如說:「我聽到你說這個議題對你很重要,我想了解更多。」這樣的回應能幫助對方感到被理解,進而冷靜下來。唯有控制情緒並傾聽,才能讓對話不會因情緒升溫而中斷或惡化,從而維持溝通的開放性,讓討論能夠繼續進行。

八、本書金句:

「最困難的對話往往以事實或宣稱、謾罵、威脅的形式呈現,但它們其實是關於人們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The hardest conversations often take the form of facts or claims, insults, threats, but they are really about who people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道德問題看似簡單,答案顯而易見,直到他們的道德知識體系被有針對性的問題挑戰後,才發現這個複雜性。」”Moral issues seem simple and the answers obvious until their moral knowledge systems are challenged with targeted questions, revealing complexity.”

「沒有理由去畏懼或害怕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恐懼異見。你已經學會如何用證據支撐的技術來與人互動。」”There is no reason to fear or shy away from expressing your opinion or fearing disagreement. You’ve learned to interact with techniques grounded in evidence.”

「道德信念是個人身份與社區認同的一部分,當一個人將持有特定信念視為自己或群體價值的象徵時,改變信念幾乎是無法實現的。」”Moral beliefs are part of individual identity and community affiliation; when a person sees holding certain beliefs as a symbol of self or group values, changing beliefs becomes nearly impossible.”

「在這些極端分裂的時代,甚至與摯友討論有爭議的問題都變得幾乎不可能。」”In these extremely polarized times, even discussing controversial issues with close friends has become nearly impossible.”

九、總結

閱讀《How to Have Impossible Conversations》一書對我而言,可以說是一段深刻的學習旅程。因為在當前台灣社會中,面對政治分裂和各種不同意見的對話困境,這本書為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作者強調了溝通應該建立在合作而非對抗上,這點深深打動了我。透過七個基本原則,如確定目標、建立夥伴關係、傾聽等技巧,我們能夠突破對話的僵局,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而非一味地爭論和反駁。

我最有感觸的是,進行這些「不可能的對話」,並非為了說服對方改變信念,而是幫助雙方共同反思,達成理解與尊重。特別在當前的社會氛圍中,彼此理解的稀缺,使得這些技巧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對話不應該是你輸我贏的競爭,而是一次共同探索的機會,一次互相成長的可能性。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更多朋友們。


探索更多來自 學習長 阿康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我想回覆文章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探索更多來自 學習長 阿康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