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本書筆記的中篇,想看上篇的朋友可以點擊右邊連結:「讀書筆記-IBM首席顧問的大人學習法:快速將「學習」轉換成「金錢」與「職涯價值」 (上)」
這次的筆記內容將從第二章開始一直到第三章左右,也是本書最重要的觀點之一,下面一一為大家解讀,首先作者先談到:
一、如何將學習轉換成收入
過去的學校教育讓我們在學習上只停留在概念上理解,透過技術或實習課程也許可以達到部份實踐與經驗的取得,但仍是有限,而入社會後的大人學習法,更應該都要能將知識轉換成收人,要怎麼做到呢?一開始要先了解大人的學習有四個階段,分別是:
- 概念的理解:已知 (知識)
- 具體的理解:曾做過 (經驗)
- 系統的理解:做的到 (能力)
- 本質的理解:能教人 (見識)
可以看到這四個階段從知識的獲取、實踐一直到輸出及教學的階段,很多人可能在概念的理解階段受挫,或是在具體理解階段就放棄,很難走到第三、第四階段,而作者在這本書會教我們怎麼實現,後面將會一一提及,下面就先將四大階段的重點條列:
概念的理解:
- 最簡單有用的方式就是透過「大量閱讀」,以建築來比喻的話,這方法就是用來建構地基。
- 製作自己的「學習路徑圖」,在進行任何學習前,一定要先建立一份「資訊地圖」及「學習路徑圖」,下面會再解說。
具體的理解:
- 動手實做、從工作中創造機會,同事間辦讀書會也行。
- 向別人學習,在職場中可以透過比較自己和前輩的差異點,找出對方值得學習的地方有那些。
系統的了解:
- 這階段開始可以培養「辦的到」及「能獲利」的能力。
- 具體來是就是從「有這經驗」到「這件事只有我可以做」的價值展現。
- 實踐是達成這段階最直接方法,作者建議當你有三成把握時就要先行動,在執行中除了可以獲得經驗和和信心外,也能讓自己具備「速度感」(投產比最大化)。
本質的理解:
- 這階段的定義,可以理解為:精通某個領域後,還可以指導他人,並且指出關鍵點。
- 用「因數分解」來比喻的話,例如:工作成果=思維x熱誠x能力 (這段話來自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
像這樣可以將複雜的事物用簡單直白話來解譯給別人聽,作者認為就表示你已經能夠掌握該領域的本質,不過有一點要清楚的是,自己領悟出來的才是真的本質,同時不同人的本質也都不同,在商業上沒有絕對的答案。
最後,上述1、2階段在執行上要注意:輸入的速度要快,縮短輸入時間,把時間用在輸出上,這方法作者稱為顧問的手法,叫「Catch-up」。而在3、4階段時,重點在於深度和廣度,沒有所謂到這就完成,它是需要累積和拓展幅度。
二、加速輸入Catch-Up速度的方法:
「Catch-UP」在上篇文章(連結)也有提到,指的是能夠將自己的專業和知識快速輸入、快速輸出,除了速度外還能顧及品質。
首先作者我們加速輸入的原因是因為,人類本身的動力很難長久,所以一口氣分出勝負最好,另外,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下,學的太慢可能也趕不上變化,花費時間所學的東西可能一下子就落伍了。
具體方法中,作者給了三大工具:
- 資訊地圖
- 學習路徑圖 (快速Catch-up的工具)
- 學習日誌 (把所學有效運用在自己身上)
資訊地圖
它的呈現基本上很像一個書單,如下圖:
注意事項:
- 先設定好要學的項目,接著列書單、可以問的人、及各種課程全都列出來。
- 資訊地圖可以不斷更新。
- 這份資料的目的是讓自己清楚有那些項目該學,而不是一定要將所有清單的書全讀完。
- 承上,不要追求滴水不漏,不然很容易變成「專業學生」的自我滿足。(指的是盲目追求各種新知,卻很少實際應用、也不曾因為所學而有所改變)
具體方法:
第一步先分類,例如針對「個人學習及成長」這主題,我做了一份資訊地圖,如下
- 因為這張圖會一直變動,所以不用擔心自己一開始沒做到盡善盡美。
- 另外選書的方法可以利用逛實體書店,或是從網路上搜尋書籍,並先將書籍的目次和書評後,再來決定挑那些書。
- 先分別出那些是入門,那些是進階相關的書。
- 總數量抓在20~30本就可以,經驗上大概足夠新手入門可以大致了解一個領域。
- 最後製作資訊地圖的工具,作者建議用Powerpoint最好,方便又容易一目了然,之後還可以把這書單分享給其他人,公開學習.
上面完成後,就可以開始買書,記得剛買到的書不要急著看,先把目次看完一遍,再隨意瀏覽整本書,不要花太多時間,目的是
- 是否有加入資訊地圖的分類或資訊? (找出關鍵字,補足資訊地圖上缺乏的項目)
- 我該讀那一個部份? 讀到怎樣的程度? (決定每一本書的閱讀方式)
- 記得學習的目的在於,盡可能在短時間內輸入,而不是把買下的所有書全讀完,就算是「速讀30鐘」也可以,每次盡量在兩三天內把這些都做完 (列書單、買書、輸入)。
學習路徑圖
資訊地圖像「地圖」,而「學習路徑圖」比較像「學習時刻表」,裡頭不只輸入,還有安排輸出計畫,如下圖是我針對「個人成長與學習」這主題做的學習路徑圖:
具體方法:
- 每次執行路徑圖的項目時,要將心得記錄「學習日誌」,這裡的日誌方法,作者建議你可以寫blog,如果你覺得自架blog很麻煩,也可像我過去使用Medium平台 (範例)。
- 可自行舉行讀書會或發表會來做輸出。
- 累積實戰經驗 (這過程會受挫,但還不到一蹶不振的程度)
- 自主安排輸出機會,以我自己為例,我在07/30晚上去分享了「斜槓人生與學習」的主題,在本月08/09晚上去了某間公司內部,分享了「職場人士如何學習」,在 08/11朋友的社群活動中談「人生策略」,最後在08/17去高雄分享了「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主題。
注意事項:
- 輸入的基礎是「大量閱讀」,大原則是基礎知識的輸入「重質不重量」。
- 最短投入時間,成人學習閱讀量約20~30本為標準。例如:全領域的書只要讀30本,而某領域的相關行業的業務知識,約十本就夠了。
- 承上,「略讀」要學會的是「分辨」,分辨有用的見解和無用的見解。
- 大量閱讀則是要懂得「共通見解」和「分歧見解」,例如:不少管理公司的書都說要人性化管理,要找聰明的人才進來,會帶來更多聰明的員工,不過也有書主張,新創公司沒條件可以吸引A喀加入你公司,不如思考怎麼將C喀員工的效率最大化,不談所謂人性化的管理,反而是嚴格控管,要求效率和紀律,把公司打造成人人都可以被取代,不用擔心有人走了就有問題。
- 商業世界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讀了這本書就萬事ok」這種事。
- 買書時,記得一次把一個分類的所有書籍都購足,以方便之後「同步閱讀」,可以翻閱同主題不同作者的書,不懂的地方可以相互查找。
學習日誌
它是一種作筆記的方法,作者建議可以「寫blog」,以方便搜尋查找,也可隨時在文中加上超連結來補充資料,同時公開與人交流。(像我當初自學自學blog開始寫東西,也是為了這目的。)
寫blog的具體方法:
- 內容可以用「關鍵字+個人見聞+書評」的方式。
- 部落格內的文章分類,可以依照自己的資訊地圖上的分類來做,有大綱後再往下細分。
- 寫「書評」可以三行簡單快速,之後集結之後,可以做一個榜單和排行。
- 寫文章只在自己有所體悟時再寫就好,不用硬逼自己。
- 「個人見聞」的取得來自於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與牛人們的交往,要善於提問和偷學功夫,要將自尊要低,把志向拉高,不用怕開口問人,商務人士的學習不可能不問人只靠自學成功。
- 承上提問技巧要留意,讓人明確知道自己想了解什麼,及目標是什麼。自己要先動過腦、做過功課再問別人。
- 要用「設問」而不是只是單純「發問」。例如:
「我想成為要怎樣的人,想學會怎樣的技術,才提這問題。」
「我認為這樣做比較好,為什麼老師認識選擇這樣的做法?」 - 平時不管是在聽講,或有機會看到別人整理資料時,可以試著學習學學別人的技巧,例如:
最近的全聯廣告置入政治議題的懷疑事件,對我來說值得學習的地方有:埋放梗(趣味、遊戲),和結合時事(敏感話題高度結合)的技巧,平時可應用在圖文影像的文宣廣告裡。
例如:我聯想到一個是未來在IG發圖做行銷時,若呈現一張優惠卷,可以玩「暗藏密碼」的遊戲,將一組coupon的字碼,合成在一張大圖裡,再將這張大圖切割成9張,貼然一天貼一張圖,讓網友去期待和找尋。
- 另外,作者建議我們在偷學別人前,請先針對某個想偷學的人做「因數分解」,例如你覺得你想偷學的對象有:個性開朗、高集中力和上進心這三個特點,列出來之後,你接著要辨別有那些些是自己不適合的,不要硬學,也可以做調整,再一步一步讓自己成本範本人物。
讀書會或發表會是最好的輸出方式之一
輸出有兩種簡單的方式:
- 實際應用
- 與他人互動獲得反饋
你可以獲得適當評價與重要資訊,作為實踐前的訓練,同時也可以用於宣傳,另外在公司辦讀書會,除了參與者背景相同,較能得到精確回饋,最後還有有實際的例子和knowhow可以獲得。
若是在外部舉辦讀書會的話,因為來參加的人背景不同,在分享時,你會為了讓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人都能聽懂,因此特別準備和練習,這過程中也遇到沒想過的問題。
最後,就算你再忙沒辦法辦讀書會或發表會,也可以嘗試把家人、朋友做輸出的練習對象,並將實作後學到的知識和教訓,整理到 LLs (Lessons Learned),它原意來自專案管理上的一個專有名詞(連結),如果應用在學習時,我覺得可以稱為「個人學習資料庫」。
最後,寫「學習日誌」的好處,除了內容都是你自己所整理了大量的概念的理解和具體的理解,同時也會有進度表,可以隨時查看自己的學習情況,平時翻閱時會有一種充實感。
這裡還有「下篇」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