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人的「心智表徵」中學習

從牛人的「心智表徵」中學習

早上聽了一段《精準學習》的作者-成甲老師的某場演講,他提到不少人在讀《刻意練習》這本書時,只注意到「一萬小時理論」 (或是作者對於人們誤解這概念的批評),而忽略了書中另一個重點觀點:「心智表徵」(補充連結)
 
它的具體展現形式有兩種,一是陳述性知識,可以陳述一個事實,或是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或常識,二是程序性知識,知道怎麼執行一件事物,或知道怎麽做的知識,下面的連結內的文章有詳細的解釋。(來源補充
這段讓我重新思考並聯結上我先前去演講時,分享了有關「職場人士如何有效學習」的四大方法:「人網事書」中的「人」。
 
指的是「跟什麼人學」,其中重點之一是要跟身邊牛人來學習,但要怎麼學呢? 其實就是觀察牛人的心智表徵,我認為有五點可以觀察的地方,分別是:
 
  1. 他說了什麼? (經驗事例、知識儲量)
  2. 他的表達方式? (邏輯性、組織語言的習慣)
  3. 他的思考模式? (線性、跳躍)
  4. 他談話中的前後脈絡? (需先對於談話內容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5. 他的微表情和行為肢體語言? (用來確認言語和情緒的一致性及不一致性,進一步推估背後可能的原因)
 因為我們沒有讀心術、就算剖開對方大腦我們也看不懂,因此我認為要從上述這五個方面去理解和學習,更簡化的說法就是學習對方的思考方法和行為模式。
 
例如說我發現一些身邊優秀的朋友,在面對別人的問題時,都有下面這樣說話習慣:
 
  • 回答問題習慣用「三點」來表示
用三點不重複、不遺漏的回答,會讓人覺得很有條理和邏輯,因為一個容易武斷、二個會陷入比較,而三個就相對完整,讓人覺得你的思慮完備。
 
  • 應答問題時,會先重新定義和確認問題
這點在一些學者型或善於做研究的朋友身上最容易看見,我發現思考的人一定善於提問,而思考強者更善於 #重新定義問題。所以你常會聽到對方說「像這問題,如果這樣這樣問,我覺得會更好,因為….」,當然重新修改別人的問題一定要給合理解釋和答案,不然可能只會讓人覺得你是在躲避問題。
 
  • 引經據典及善用數字
這點是最容易發現,可以清楚知道對方的知識儲量的多寡,同時能夠在解釋複雜的事物和知識時,用簡單的數字來表達清楚,高手往往都讓人有種「舉重若輕」的樣子。最後,人們通常都覺得懂得用數字的人比較聰明。(當然有時只是一種誤解。)
 

補充:

下面這影片是《聽道| 如何靠知識管理獲得爆發式成長 》,上面提到我在聽成甲的演講,也是同一個題目,雖然好像不是同一場演講,但內容相近,這裡也分享給大家。

探索更多來自 學習長 阿康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我想回覆文章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探索更多來自 學習長 阿康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