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緣由來自我在04/10 (五) 晚上應商業思維學院的邀請,用線上直播的方式跟學院學員們分享我個人的人生策略和學習方法論。
這題目我在三月份曾在六角學院講過一次,當時還寫了一篇文章,不過這次的內容我再度新增,也讓先前聽過六角學院直播演講的朋友們,不會只聽到重覆的東西。
由於當晚直播講了快三個多小時,最後超時來不及一一回答所有人的問題,為了回應學員們的熱情提問,因此我同樣地決定再寫一篇文章統一來回答這些問題。(抱歉久等了)
當然,若你不是當天出席的學員或是學院以外的朋友們,我也相信這些回答的內容對你也有所會幫助。
另外這場直播演講的簡報在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打開看看。
一、學員背景 :
由於這篇是QA內容,所以文章撰寫的預設對象還是以當天聽講的人為主,如下說明:
- 這次聽眾的背景比較多元,從產品經理、行銷、營運、工程師、財務…等等都有,同時從工作1-3年、3-5年,甚至10年以上的學員都有。
- 承上,也因此大家的問題相當多元,從新鮮人找工作、30歲前想轉職,又或者工作多年再想要跨界到不同領域的目標都有。
- 最後,為了滿足各種不同背景的人的問題,因此我的QA內容方向,會盡可能地滿足各種不同人生與職涯階段的朋友。
二、回答問題的前提和適用邊界 :
由於我個人的背景、知識和經驗仍是有限,因此有些問題我自認沒辦法回答多精妙的答案,但我仍會盡力提出一些新思路給你,同時盡可能地把拆解這些問題,還原到問題的本質,讓大家更好思考。
另外,有些學員的問題可能太大了,我沒辦法在用一篇的文章完整地告訴你,因為一般來說這些提問可以寫成一整本書,甚至開立一堂一學期長度課程內容才能夠學會,例如有學員問我:「請問老師該如何系統思考?」
不過我還是希望可以幫助而這些學員,因此這類問題的回覆,我還是盡可能地開一些書單、課程資源和學習建議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最後,想分享一個我個人常跟我的學員提到一個重點觀點:
「一個人的提問內容,可以看的出來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邏輯程度。」
我們會常在聽演講最後的QA中,發現有些人比較難正確地表述清楚自己的問題,這也表示這些朋友可能平時其很少主動思考,很少去提問請教他人,因此我會建議有這樣情況的朋友們平時一定要練習和學習提問技巧。
至於提問技巧具該怎麼學,我的課程中也會教,有興趣的學員可以看看我的課程或教練方案。
下面正式開始進入問題回覆。
Q、想請問老師在各個職涯轉換的過程是如何補足原先缺少的能力,以及如何在面試過程說服對方自己的能力足夠勝任,謝謝!
首先,建議你先盤點你現有所有已知的知識和技能,並且從中抽取出本質性、共通性的知識和方法,再來你需要去研究你想投入的新領域職務工作所需知識和技能,並且思考有那些相似的知識和技能你其實已經擁有了。
例如說:
你過去可能是一位工程師,但想轉職去做人資相關的工作,你雖然沒有從事過與人資職務相關的工作經驗,但你一定擁有「身為面試者」的經驗 (除非你從來都不用去找工作 XD),可以回頭思考過去在找工作時,曾經面試過不同公司的經驗和過程,試著將這些經驗總結出一些具體的流程與方法。
再來,也許你覺得單靠你現有的經驗還不足以提煉出可用的知識時,你可以去找你們公司現任的人資主管,請教他是如何把人資的工作做好,以及過去是怎麼學習的經驗。
這個簡單的方法,其實也是我的學習方法論「人網事書」中「人」這個學習模塊中的重點,有興趣的學員可以找來看看。
另外針對「如何在面試過程說服對方個己的能力足夠勝任」這一點,其實有個最重要邏輯就是你在面試時一定要「展現出一副已經準備好的姿態和提出證明」,這個所謂的證明也許是你對該識務領域研究過的報告、書面資料或實作的作品。
例如說:最近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他過去曾有過出版社編輯的相關工作經驗,而他想應徵一個新的工作,職務內容是線上課程平台的「課程企畫」工作。
雖然他曾購買過一些線上課程,過上個一兩堂課,但他從不曾有過開立任何一堂課程的經驗,和其他有相關經驗的求職者相比,單就他的資歷和專業是很難應徵上這份工作,因此我建議他可以嘗試做下面這三件事 :
- 嘗試以自己的專業為主題,替自己規劃一堂線上課程,並上架到Udemy上銷售。
- 在規劃的過程中,記得留下書面的記錄,並製作成一份流程報告,內容要包含市場調查、課前問卷結果與分析、課綱設計原則與上線後的銷售計劃…等等。
- 另外,針對他想應徵的公司,針對他們的產品屬性與平台主題,撰寫出一份課程開發名單 (ex. 可以找什麼人、開怎樣的課程,和預期銷售數量)
從上述這三件事來看,你會發現我其實是在建議他在進公司前,就已經開始著手在做(模擬)自己未來上班後要做的事情,唯有這樣附上你遞交出來的履歷資料,才有辦法跟其他有經驗的面試者競爭。
Q、老師如何跨越多領域,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建立多維度知識?
這部份的內容,我在直播演講中已經有談到,建議你可以複習一下我所提到的「三個層次的個人知識體系」。
這裡我想再提醒的是,若想實現「跨界」的前提通常都要達到第三層才行,也就是你要能夠找出專業知識背後共通的本質規律、公理、原理或叫做定律,重點是要能抽象化挖出不同領域的共通點。
例如說:
擔任台北市長的柯P,在打造自己的行政團隊和組織運作的方式,他時常強調會用「SOP的原則」去執行與規劃,為什麼他會這樣做呢?
其實他的這套的管理和工作哲學就是來自於他過去在醫界管理時的經驗和方法,他只是抽取出來再靈活運用而已。
寫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我說 :
「老師講的道理我大概明白,但我好像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已知的經驗或技能,能夠抽取出來,應用在其他領域? 覺得很難想像或不知道怎麼著手開始?」
這點我明白,確實,要一個平時沒有做任何準備和練習的人,突然去思考這樣的問題真的很難,因此我建議你可以試試下面這三個方式:
- 打造自己的「個人知識庫 (筆記系統)」,逐步確認並掌握自己目前所學所知的知識、技能和經驗。
- 在每次學習新領域的事物時,記得要拿新知與舊知做關聯、去比較或進行統整。
- 每次新知輸入的同時,就是再次復習舊知的最佳時刻,也是讓自己去思考這些知識中有沒有什麼「共通點」。
Q、如何時間規劃?
這個題目有點大 (笑),雖然我自己有一套簡單的時間管理方法,但我知道每個人所面對的工作量和任務強度都不同,因此我想給你一些原則性的建議 :
首先,我認為時間管理最重要的第一點是:「選擇不做什麼」比「在有限的時間在做更多事」來的重要。
在大多數的職場工作術或時間管理技巧的書籍中,作者都會教你各種技巧或工具,這些書籍中往往隱含的一個共同的大前提是:希望你能夠在相同的時間內,更有效率地解決更多的問題,這點表面上看來好像沒什麼問題。
但偏偏有些時候,你陷入了「瞎忙」情況,每天都努力、有效地處理更多無意義的任務或工作。
而所謂「無意義的工作和瞎忙」通常是指,那些與你們長期的目標無關的人事物,又或是無法持續累積價值的東西,至於什麼是「長期價值的事物」呢?就如我演講中「人生設計的核心觀點3」中所述,建議你可以複習一下。
再來,大多數會關心或想學習時間管理的朋友,他們背後的動機其實只是不想要自己每天那麼忙碌,想要更有效的地完成工作,然後讓自己下班後可以好好享受人生。
這點我覺得沒什麼不好的。
不過我有時會建議這些朋友們,也許你也可以嘗試反過來思考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然後為了實現這樣的生活,你應該找怎樣的工作,以及怎樣運用好自己的時間來同時實現這樣的生活。
通常反過來想,並且想通了有確實去嘗試,你的時間管理才不會出問題。
Q、你走了那麼多路,對自己未來的目標,有更清晰嗎?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你接下來3年對自己的期許,這其中和你在過去的經驗之間的關連,你自己是怎麼想的。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我其實發現自己這幾年開始對:「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是什麼?」在排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過去也許是創業或工作第一、生活第二,但從今年開始或者是未來一到三年將改變成 :家庭 (小孩+父母) 第一、事業第三,但特別要點出的重點是:第二變成了「老婆」(笑)。
這轉變成這樣的原因有三點:
首先我老婆因為最近懷孕了,預計在六月要生,而她的心身變化也開始影響到我,覺得家庭經營其實是人生重要的課題,而且對每個想追求的「幸福」和「理想」的人都非常重要,做的好的話一定是加分,而且只要好好投入都不會有任何損失,這比創業好太多了。(笑)
再來,我發現也許「小孩是給予你人生重新再來的機會」,這點其實是因為我最近開始大量閱讀「小孩教養」主題的書籍之後,所得到的一個全新體悟,我開始在思索「若你想要你的小孩成為怎樣的人,它前提是你自己就該先成為那樣的榜樣才行。」這讓我相信小孩會成為激發你成為更理想中的自己的源動力。
最後,當年紀漸長之後,我越發覺得身邊有個人可以包容你所有的好與壞,能夠有個願意好好聽你抱怨煩惱或分享喜悅的對象真的越來越難得,通常這重要的人就是你的另一半(老公或老婆),因此老婆絕對要排在你事業的前面,這點我真心相信。
而上述這三點,其實都跟我過去的經歷有所關聯,不管是我在演講中所提到的 :人生設計與規劃、我的學習方法論,以及我近期針對現有工作的挑選:投身進入「教育領域」為人生方向都有關。
Q、如何透過學習尋找適合的人生方向
這一題在我在演講中有提到,建議可以重新複習一次,關鍵字是:小實驗、小賭注、MVP。
Q、想請問阿康Mentor是用什麼方式幫助你累積軟實力?看書/線上課程/硬做用血淚學起來…等
笑,其實全都有,若要總結成一句簡單答案的話,也許就是我的學習方法論:「人網事書」中所教的內容,有興趣可以看看我的課程「學習長阿康:突破學習困境與職涯瓶頸的行動指南」。
這裡我再補充一個重點,我常會被一些新鮮人朋友們問到一個問題 :
「請問老師有什麼軟技能是可以百搭的?也就是不管未來想接續去從事其他工作都適合的?或者可以說是,有沒有那一種工作類型是就算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工作,也可以先去嘗試的?」
這一題我真的有認真想過,還去曾去請教過我所認識的職場前輩們,最終得到的答案是:「業務工作」。(我自己也認為是如此)
我想這答案乍看之下,也許有人會認為有點普通?又或者有出乎意料?
這其實因為不管是任何形式的公司、產品或服務,一定都要有業務去推廣,它可以說是商業世界中基礎中的基礎能力,也是我認為任何一位剛從「新手村」走出來新鮮人都可以先鍛鍊的”百搭”技能或職務。
Q、一開始經營部落格寫作時,還沒明確定位,想寫什麼主題就寫什麼,之後找到明確的方向的話,該不該刪去舊的所有不相關的文章或是另開一個帳號呢?
首先,由於我不是經營部落格的專家,這塊主題有不少好課程和老師,建議你可以多去找找和上課請教。
不過若是我的話,我是不會刪掉的,因為有句廣告詞說的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這些內容全都是你個人的價值輸出和人生故事,全保留下來也很重要。
不過就我的了解,大多數人在內容寫作上都是先求專、再求廣,一方面專業域領比較容易建立起品牌識別和主題差異,同時當你單一主題可以寫的內容到達極限時,再找更多元的主題來嘗試就可以。
不過大多數人仍需要先嘗試看看,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寫的「專業」主題。
Q、由於三月初剛轉職到整合行銷公司擔任專案企劃,正在學習數位行銷領域(原先是在法人單位做政府專案的科技產業政策研究),想多了解如何在新領域快速累積專業,以及如何去評估自己軟實力的專業程度 謝謝!
這個問題問的不錯,有關如何快速進入新領域和累積專業這一塊,演講中我也談到不少,這裡我提醒幾個重點 :
- 確認目標,建議可以挖掘出在新公司擔任專案企劃時「具體要解決那些問題」為出發,並用問題來規劃學習目標。
- 規劃學習路徑,有了目標之後,要學的東西可能有好多項目,這時應該先研究,自己該從那些知識或技能開始走。具體方法上,不管是透過閱讀、上課、請教資深同事和主管的方式都可以同步進行。
而所謂的「路徑」一定要有明確的「方向」以及「里程碑」,你一定要替自己設計出來。 - 制定學習計劃,最後有了目標、有了路徑之後,就要把要學習的內容安排到每年每月每週每日的行事曆裡頭。
這裡有個重點提醒:一開始計劃先不要規劃的太細,也不要好高騖遠地給自己安排個爆滿的學習內容,初期目標還是在先以「養成固定學習習慣」為主,並且確保自己每週都會執行,一步一步累積許多「小成功」來提升自己動動力,讓自己願意持續學習,我想信會比短期那種「憑靠著一時的熱血」而去學習來的有用。
最後,有關自身軟技能的專業程度該怎樣評估,你其實可以借用一般公司的績效考核的方法 (下面也有一題跟這題相似),例如:
- 自我評分,每日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效、每次使用這些技能時有意識地留意成過,最後可能以的話,至少以週為單位來做復盤。
- 360度環評:自己看自己不一定準,所以你可以以「季」為單位,請你的上下屬和同事評對你做評價,你可以試著跟他們這樣說:
「我最近在學習提升某項軟技能,我想知道你覺得我跟前幾個月,在這方面有沒有什麼不一樣?好的壞的都可以跟我說。」
不過有時同事之間有時不會願意跟你說真話 (怕得罪人),所以你平時也就多留意身邊是否有總是對你直言不諱好友,你要好好珍惜這些人,並且多請教他們對你的評價和觀察。
Q、職場跨域的系統性學習方法
同上,前面談到的學習路徑與學習計劃的部份可以多思考和行動,若希望有更具體的方法,建議可參考我的學習方法論。
Q、學習如何和工作平衡
這一題我很常被問到,我想先梳理一下,通常會問這問題的朋友們往往是因為工作過於忙碌,又或者不喜歡自己的工作。
不過我想先點出一個重點,請你試著重新定義:「什麼是忙碌?」
其實有些人工作很忙,但他們覺得自己一直在進步,或者忙於自己很喜歡的事物時,他們可是一點也不討厭這樣的忙碌。
這也就是說,你要的是「有意義的忙」或者是「高工作效率的忙」,而不是瞎忙或忙著無意義的事情。
因此對我而言,我認為比起所謂「工作和生活一定平衡」這件事,我個人更喜歡的是高效的工作和高速成長,我想努力追求的是「完成公司任務+完想自己想做的事」這兩者能夠同時實現。
另外,這也讓我想到最近看到一句話,覺得蠻有道理的,這裡也分享給你:
「…(當一個人) 缺乏真正的目標時,就只好盯著感受,把平衝當作了目標,由此帶來了平衡選擇的困擾。」
這句話其實想點出一個質疑:「工作和生活一定要平衡嗎?」,或是有些人會覺得工作傷害了自己的生活,但這些人真的懂什麼是生活嗎?難道下班後的日子就叫生活?
我認為這些朋友其實一直沒搞懂一件事,那就是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份。
有許多人回答不出來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工作),但卻很容易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所以常有人會建議一個簡單的方式來做選擇:用「負面表列」的方式,也就是刪去法。
具體方法上,先列出自己不想要什麼 ,例如:常常要加班、複雜的人際關係、沉重的KPI壓力…等等。然後在做工作選擇時,先刪掉有這種情況的工作,最後剩下的就是適合自己。
但我認為這樣做之後,你往往會發現根本沒有什麼工作是你想去做的。
我認為更好的思考方式是反過來先思考清楚:「你想過怎樣的生活?」
為了這樣的生活你覺得你會想選擇怎樣的工作?甚至是圍繞著要實現這樣的生活,自己應該要去做怎樣的工作? (就算有許多自己不喜歡的情況會發生)。
我相信若你能夠持續這樣去思考,「工作的意義」這件事,你很快就能回答的出來。
最後,若真的要問我工作的意義是什麼的話,我認為工作是一種展現個人價值觀及對社會和所屬社群的有所貢獻的方式。同時我自己很相信,為他人付出及幫助他人成功是最有價值的工作。
Q、如何持續有效累積工作相關的跨領域知識
同上,可以復習一下我的演講內容和上面的回覆喔。
不過這裡我多加個提醒的是,當你還在原來的工作的話,其實就可以開始準備「未來想跨界的領域」所需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若你暫時還沒找到新領域的話,你平時可以主動去探索看看,自己在其他領域的可能機會,同時你也可以多留意新領域和自己現有領域中,有什麼知識和經驗其實是有共通性的。
就像我在演講中談到:
假設你曾在餐廳工作,有過「如何透過行銷來獲取新客戶」的經驗時,當你跨界到不同行業後,發現同樣都有「獲取新客戶」的需求時,你原先所懂的知識並不會完全沒有用,至少大的原理、原則上不會差距太多。
不過這前提是,你在現有的職務工作中,就要懂得去歸納和整理自己已知的經驗與知道,而不是等到有天想跨界換工作時才急忙去準備。
Q、在目前獲取資訊便利的時代中,如何篩選想要學習的項目?並且如何評估學習是否有效?
雖然有點囉唆,但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跟你說:「你要先確認目標才行。」
這是因為我發現會來問我這類問題的學員們,有八成的人都沒有任何明確的學習計劃,多數的人都是想到什麼就去學什麼,當我問他們為何學習這個項目?並且它和你未來的職涯或人生目標的關聯是什麼時,大多數人都回答不出來。
因為我相信當你目標越不明確,其實你的進步永遠是有限的。
另外具體的篩選方式,同樣可以參考我的學習方法論:「人網事書」這四個管道去進行過濾,這裡我就不再展開說明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逛逛我的課程。
最後如何評估學習成效這件事,可惜我沒有什麼新的招式或秘訣,在我的課程也只教你一個最常見、也是最有用的方法 :「PDCA」 ,不過我會提醒你,成效評量的重點在於「實踐」和「復盤」,若你沒有設定目標、也沒有去行動的話,當然也不會產出相對應的成果,也就沒啥好評的,因為你也無法改進。
這裡有個提醒是,PDCA這個方法我認為過程比結果重要,有時結果對了不代表過程對,檢討過程往往比結果重要。
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當你成功的話,記得找出成功的原因,然後試著下一次用相同的方式再測試一次看看成效,看看是否跟你原先預料的是否一致。
如果你所謂的成功是無法再現、無法複制的時候,很有可能是你先前的成功就只是運氣而已。
Q、”我是醫療物治系的學生目前大四,畢業後不打算走這個領域了。看到老師您的經驗,很想問老師是怎麼做到的。
另外,之前我在查書評的時候,就常常進到老師的網站了~~~~耶~~~
最近也正在學習寫作當中,有看到老師到FB按讚,謝謝您~~~
不知道老師對於我畢業之後是張白紙,加上醫療業太專,感覺不容易走其他行業上面,有沒有什麼建議,很期待老師的分享”
如果你有仔細聽我演講第一部份的內容,會發現我的這些過程和經歷其實是「有意+機運=結果」所造成的。
但這裡要點出的重點是,千萬不能只依靠機運,你要學習《反脆弱》這本書中對於成功與運氣、機率和風險中的觀點,要記得替自己建立各種「備餘」。
簡單說就像買保險一樣,你可以針對你認為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向下大注,但別忘了若在機率上它仍有可能會失敗的話,一定要留點退路給自己。
另外,可惜從你的問題當中我無法知道你是否已有明確的目標,若沒有的話可以先從找目標、找方法開始,若你的狀況是很沒有信心的時候,有時自己需要先盲目相信自己才行。
就如我在演講中提出,你可以試著先「辦到了日記」這樣的方式。
例如說:
我以前聽說 (真的只是聽說,沒考據過 XD ) 九把刀 (刀大) 在還沒成為知名導演之前,(好像是有人想介紹他的作品給別人時) 他逢人就會說:「我超強的 (寫作),我真的超強的!」,雖然旁人來看也許會搞不懂他這股莫名的自信是從何而來!? 但我認為這也許是他建立自信的方法之一。
最後,有關「目前專業的領域不喜歡又覺得很難直接跨界跳去做其他行業」這一點我建議你可以思考一下演講中談到「近遷移」這個方式。
例如以我自己為案例:
我大學畢業後發現自己不想當化學工程師,也不想去工業區或科學園區賣肝工作,後來因緣際會地去做了「業務工作」,在這過程中我發現我並不討厭它,雖然很少有同學走的路跟我一樣。
同樣地,以你的醫療專業上,應該還有不少其他可能可以「近遷移」的工作和職務,我相信在這些工作中,你總會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性質,同時又不用完全拋棄掉原有的優勢 (該專業畢竟也念了四年並取得文憑),讓你在找工作時仍會比其他人更有競爭力。
Q、如何跨出到處碰壁的狀態
同樣地,很可惜單看問題我無法了解你目前遇到的狀態,我也不敢亂給意見。
不過我想送你一段我很喜歡的詩句來鼓勵你 :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很多時候換個角度來看待現況時,反而會看到不同光景,人生總是充滿希望。
中國古人也有一個智慧是:「人生多少事,福禍相連,禍福相間,福亦有禍,禍亦生福,故人應於福中而不嬌,當禍臨而不傷。」
也許這段過程在十年後的自己來看待時,它會是一段很重要的經驗和寶貴的人生資產也說不定喔。
Q、為什麼能夠如此大心臟的轉換產業?
我想你可能誤解了,因為你只看到結果但不知過程,我在下每個重大決定的當下也是抖著在前進啊 (笑),但我可能跟你不一樣的點在於「進」這個字。
就像我跟大家一樣會害怕,但我還是會前進。
「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是我很喜歡的一句電影台詞,不過這句有兩層含意,何時該進、何時該停? 這點是需要智慧的,我也沒有標準答案,你可以好好思考。
Q、如果轉職領域誇很大,該如何下定決心選擇其中一條路
如我演講中所述,你要有應急方案,也要替自己建立「備餘」,不過該怎麼下定決心我也覺得很難。
也許可以參看看我的方法:「挖洞給自己跌下去,就會想辦法爬起來。」這一招就是透過同儕壓力的方式,先宣告自己準備做某件事,請大家檢驗自己的努力,因為怕丟臉你就會努力想去做好它。
再來另一個好處是,你也是主動公開地詢求大家的幫助,平時若有好好經營人脈的話,這時你會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幫助喔。
(笑,不過這一招是否有效,還是要看個性,所以有時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並且找到如何逆著自己人性的方法,你才有辦法下大的決心。)
Q、如何向上級甚至C-level主管說一個好故事,提升自己在職場的重要與不可取代性,謝謝
這是個好問題,不過這裡我就不談「說故事的技巧」,這部份因為有許多好書和課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我想提出的重點是,你在當員工時就學習(練習)用老板的思維,或至少高兩級的主管高度去考慮事情。 (這部份我記得Gipi老師也曾提過相似的觀點。)
另外,談到一個人在公司的重要性,通常衡量標準有三個:重要性、獨特性、信任度。
白話一點的說法叫:沒有你不行、只有你才行,交給你我放心,能做到這三點的朋友們,我相信你的價值不是光用薪水就能衡量。
而具體上該怎麼做到這三點呢?
我最近讀到一句不錯的話,叫做要成為一名「靠譜人」,指的是一個人靠不靠譜,就看這三點:「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其實我認識也可以用日本職場文化中上常說的:「 報.聯.商(ホレソ)」來解釋,不管是處理客戶的事,或與上級主管或跨部門的合作與溝通,都記得要養成定期報告、主動聯絡、有事先商談。
換句對岸中國流行的說法叫 :「閉環思維」,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找這本書來讀看看
Q、如何從閱讀技巧整合成專業能力
首先所謂的「能力」是指結果,而「閱讀」是手段,結果可能只有一個,但手段可以很多種,不一定只能用閱讀一種方式。
再來,若只談閱讀技巧該怎樣化為專業,又或者怎樣的閱讀才能夠真的讓自己培養出專業能力,這些我忍不住想打個廣告,我們「生鮮時書」有一個slogan叫:「讓知識為你所用。」我覺得就是一套很好的閱讀學習方式。
當你遇到任何問題時,總是能夠找的到一兩本書可以解決你現在所面對的問題,而你要做的就是把書中的知識提煉出來,拿來解決你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
重點在行動,當你讀到書中所教導的方法或知識時,就是真的去嘗試看看,不要只是看看就好,只想當一位「大知道家」:只輸入不輸出、懂一堆知識並從不為已所用。
具體的方法上,可以參考《極簡閱讀》這本書中所談到的「拆書技巧」和「便利貼法 。」
Q、請問阿康mentor,怎樣知道自己夠不夠能力擔任顧問呢?另外也想多了解「能力遷移」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任何關於「想衡量自己能力好壞的方法」有一個大原則,雖然它並不完全,但至少可以得到相對客觀的參考,那就是「內外部評價」方法。
內部指是透過記錄反饋、自省、自評的方式,觀察自己的進度程度,重點在於你平時就要習慣設定計劃、記錄追蹤和定期復盤,才能得到長期的數據和成果檢驗。
外部指的是透過訪談他人對自己的觀察和評價,可用來校準內部評價的偏差或盲點,重點在於自身要能夠養成聞過則喜的心態,同時也要找到好的導師、激發你想一起進步的同儕,以及願意跟你講實話的好友。
至於能力遷移這部份,在講演中有提到了,這裡就不贅述,加油喔。
Q、如何培養「能力遷移」的能力?
- 同上。
Q、想知道一些工作法如何真正運用在工作中
除了我上面提到的「報聯商」好的工作方法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在職場上不錯的溝通原則叫 :「P-R-E-P 原則」,它分別是下面這些關鍵字的首字母組成。
- Point,結論先講
- Reason,提出依據,用數據化的內容說明結論的可信度
- Example,具體事例,提出案例強化印象
- Point,重述結論
「PREP原則」適合各種溝通場合,不管對外是跟客戶簡報介紹公司產品,或是對內跟上級或跨部門團隊協作上都很好用,建議你可以多練習並養成習慣。
最近針對這個問題,我想推薦一些書給你 :《拆解問題的技術》,趙老師在書中所教的技巧,應用於工作或生活中的各種應用場景。
最後,再分享一下我先前在CMX讀書會中所分享的一個方法:條列式表達 (子彈筆記法的遷移) ,它適用於各種商業書信或報告備忘的撰寫。
Q、如何有效學習? (對於一週最多只有20小時的在職人士)
很可惜光靠文字我無法了解你的真實情況,不過若是我遇到這類型的問題,我的第一步都是先拆解這個問題和現況,例如說:我會盤點現有時間使用情況,找出其中可利用的時間,或發現有那些時間其實是浪費掉的情況
第二步則是設定目標 (PDCA),若沒有目標的話,你擁有更多的時間也沒有任何意義。
第三步則是設計出學習計劃表,並確保自己持續去執行。
最後則是記錄和反饋,看看自己的學習計劃中那些做的好,那些沒做好,原因是什麼?該如何改善?
例如說:
以我的課程的「教練方案」學員為例, 有位學員他平時工作忙碌,但今年立下一個目標是希望明年可以出國念書,所以正在準備語言認證的考試,而他過去的學習習慣是:「今天如果比較有空就花時間去念書,但工作一忙碌就又停止念書」,這樣的方式我想是完全沒有好的計劃和章法。
我給他的建議是,第一步就是請他盤點他自己的時間時間情況,花個兩三周好好記錄自己每天到底把時間花在什麼事情上,一盤點出來後他就立即明白自己浪費了多少時間。
接著請他草擬出合理的「學習計畫表」並嘗試去執行,一開始不求一步到位,只要定期記錄自己的進度和檢討執行的情況,並不斷地改善就好。
就這樣跑了兩三個月之後,他的學習進度就逐漸上了軌道。
最後,也許你可能還是會覺得,這些案例都太理想了,我的時間就是真的不夠用,如果你真心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話,建議你讀讀下面這位作者的案例:
Q、關於人生策略,如果不太清楚目標要走到哪,有沒有建議擬出目標的方法?謝謝
我在演講中的第一部份有談到一個我個人的重點體悟是:「人生是發展出來的,不是發現出來的。」
指的是到底自己想要什麼 (目標),它是逐步探索出來的,這一點我最近才發現和「敏捷工作法 (Agile)」的核心原則是相似的,你要持續迭代自己,透過完成一件又一件小事 (小成就) 來逐步地找到自己的方向。
同時大多數會有這問題的朋友們,其實並不是沒有目標,而是探索太少,他們嘴上說沒目標但卻很少花時間在這一塊的探索上頭,而人們其實沒辦法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至於具體該如何擬出目標的方法? 我記得《商業思維》的第一單元有講? (笑,還是我記錯了? ),若有的話建議你可以好好復習一下。
最後,我認為人生策略的終極理想,不是實現了那些人生目標,而是讓你成為一位自我驅動力強的人,你會不斷地替自己和身邊的人創造幸福。
Q、跨域轉職感覺像是重新開始,在這中間有什麼變與不變的學習心法?
你想你也有留意到,就算是跨領域轉職,其實並不完全是重零開始 (心態也許是重新開始),就跟我常常提到的學習方法一樣,當你每次獲取新知的同時,千萬記得要與舊知做關聯。
若真的有所謂「不變的心法」的話,我認為仍是底層的好心態與持續熱情的方法,再來才是打造自己的「學習方法論」,讓你不管是遇到那個新領域的挑戰時,都能夠可以把已知和能力快速遷移到新領域,就像我在演講中談到的第二和三層的知識體系框架那樣。
Q、如何訓練系統化思考?
可惜這題目太大了,除了不是我的專長之外,我的能力也不足以講這個主題,當然也沒辦法用幾百字或三五分鐘教會你,不過我自己也有在學這一塊,因此我想可以給你一些重要的關鍵字和書單,讓你自己可以主動去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關鍵字:
- 抽象化、單一元素、關係鏈、因果關係、增強衰減、往復
- 鳥瞰與蟲眼
- 圖解/可視化
開書單 :
Q、跨域轉職應該如何去管理學習、發揮能力、找尋適合工作
- 同上,這裡就不再贅述,加油!
Q、想請教學習長 阿康,如果想增進對科技教育這塊的理解,有沒有推薦的管道或資訊來源,謝謝。
這一塊的資訊以歐美和中國較多,台灣就我的了解很少有這主題的垂直領域的媒體 (市場還沒到成熟期),同時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因此我自己都是看對岸或國外的文章和書籍居多。
另外若想想加深自己對科技教育產口的理解的話,建議直接使用產品,讓自己成為重度使用者,更進一步的話,也許想辦法加入這類型的公司我覺得是最快理解的方式之一。
全身投入 (想知道什麼就去做什麼,以我為例)是我常用的方法
補充 :
國外 :例如說 Class Central 是個專門介紹mooc的平台,除了mooc之外,還有分享其他付費平台的課程與介紹,另外也有相關議題的分析。 (你可以把它想像是電商的導購網站,但它也會寫電商的產業新聞)
中國 : 關鍵字是: 在线教育 (可加上年份、報告、pdf 這些關鍵字來找到你要的報告)
ex. 芥末堆
另外查詢的話,除了使用「簡體字+百度搜尋」的話,建議可以在「微信」中來搜尋文章、公眾號,常會有業內的人所寫的文章。
台灣 :可惜好像沒有「科技教育領域」的垂直型媒體,不過初次想多了解這一塊市場的話,可以找一些報告來看。
關鍵字: #智慧學習
經濟部工業局 106 度專案計畫 智慧學習產業整合輸出計畫 全球輸出網絡佈建分項計畫
Q、想請問學習長,在年輕時,有沒有規劃工作目標方面較不全面的觀念?想聽您從這些觀念中學習到什麼?
有丫,我其實年輕的時候,甚至到目前為止,仍是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當然隨時年紀漸長之後這些觀念確實少一些,又或者逐漸完善起來。
例如說:我在演講中提到我有一段「繭居族」的經驗,當時情緒低落,最嚴重時還曾經想不開,最扯的是,不知道怎麼搞得那時還對所謂的「27俱樂部 」非常著迷,常覺得自己活不過30歲。(好險沒實現,我現在38歲了,笑)
另一個年輕時常有過不成熟想法是,看待人事物的發展總是習慣使用「線性思維」,誤以為人生大多數的事情總是會照著某個固定的路徑前進,習慣了用過去所發生的種種,來簡單地推估未來的成果,套句投資界流行的說法「看後照鏡開車」。
例如說:我在演講中的第一部份提到,我曾在一間日商化學公司當業務,我記得在2007年以前,公司的業績每年逐步成長,甚至當時我們業務部門每個月還因為業績提前超標,到了月底公司還會安排台北員工去欣葉或龍都酒樓吃大餐慶祝,我還記得我們董事長當時還說:「今年是他在公司工作30年來最好的一年。」
但是直到2008年的年底,金融海嘯一來到,突然間公司業務掉到史上最低訂單數 (接近0),那時董事長很沮喪地在會議中跟大家說:「這是他工作快30年來最慘的一年 QQ。」
簡單說這就是「黑天鵝事件」的發生,也讓我明白這個世界運作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樣,也因此從那時開始我開始著迷於研究「人類該如何面對風險和未知的問題」,平時也很愛做各種思想實驗以及大量閱讀「末日生存」主題的小說或書籍,例如:《最後一個知識人》是一本值得大家閱讀的好書。
最後這些經歷也讓我學到一些重要觀點:
- 首先是「目標思維」:平時工作和學習就要有意識地替自己未來的履歷做好準備 (目標),簡單說就是你在職場要拚命去學習的東西,或努力去獲到的成就方向,都該要能夠讓你想轉職或跨界時能夠寫在你的履歷上頭。
- 二是「打造備餘」: 不管工作生活有多忙,一定要給留給自己學習和成長留時間,例如:至少10%的年計劃時間,最低標是一年200小時,它並不難做到,仔細算算其實一天不到一小時。
Q、如何生活遊戲化,讓做事更有趣?
雖然我不是遊戲化的專家,不過就我的理解和經驗,若想將遊戲化的概念融入生活和工作的話,大原則是當你進行任何一項挑戰和嘗試時,記得要設計「獎勵機制」給自己,並且獎勵一定要具體化、及時、可獲得。
比如說:假設你從事的是業務工作,每天至少打10通陌生開發電話,但每次被人拒絕時心情一定都很沮喪,這時你可以試著設計一個獎勵機制給自己,假設你很喜歡喝咖啡,那就設計一個方法為,只要每天打滿20通電話,就可以買一杯自己喜歡的精品咖啡給自己。
(我聽過也有人的獎勵是買好吃的殈昂貴的巧克力來犒賞自己,不過也要小心不要因此變胖了 :p)
關於遊戲化這一塊主題國內開始有一些翻釋書籍,不過建議你還可以多找找「行為經濟學」主題的書籍來研究,有關心理學如何應用在經濟學上的研究和發現,很大程度上都是遊戲化為何有有效背後的機制理由。
最後,我還有一個建議是,記得「黑帽、白帽」都要做,也就是要同時利用人類光明面 (追求幸福、實現理想) 和黑暗面 (貪念、慾望) 這兩面來推動自己前進,缺一不可。
除了效果更好之外,也可以同時了解如何防範別人使用這些技巧去影響你朝往不好的地方去。
Q、跨領域時遇到重新學習的部分該如何用最短的時間pick up
這件事有一個重點是,你要像是在玩RPG遊戲一樣,不是一定全學完了或是技能點數都練要到999才能去打怪,而是一邊學一邊用。
同時不要只有一直輸入和獨自思考,而是學到什麼足夠能使用的程度時,就先去應用、去輸出,透過實戰結果或他人的反饋來驗證自己所學,再回饋自己下一步學習上頭,再繼續優化。
最後,「行動優先」是這個問題的指道原則,這也是為何別人的課程大多都只給思考題(當然我也會給思考題) 但我還會多給你一個「行動指南」。
這一題也讓我聯想到「金錢螺旋」這本書的核心觀點,你若想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新領域的知識或技能的話,建議你就要不吝嗇於付錢上課,上並且要上最好的課 (例如:《商業思維學院》的最高方案,笑),然後再把課程中學到的東西想辦法拿來賺錢,形成一個好的良性循環
Q、網路片斷資訊很多,也很精彩值得學習/吸收/參考,要如何有效整理知識?
我建議你可以先建立自己的資訊「篩選機制」,通常「主動獲取」會比被動接收資訊更好,指的是不要看到什麼就收什麼,而是先從來源開始控管,並且大多數時候盡可能是自己帶有明確問題或目的主動地去收集,而不要單絕被動接收。
這裡提供幾個常見簡單的篩選機制:
- 一是「跟對人」,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的資深高手,想辦法認識對方,請對方推薦合作的資訊來源,或是私下觀察對方平時都是透過什麼方式和管道來獲得資訊。
- 二是跟權威單位/媒體,找長期有口碑的媒體。ex. 我平常會看NYT上的書評書訊,或是商業管理的資訊會習慣看「哈佛商業評論網」。
若用形式來做資訊來源好壞的判斷的話,通常書籍會優於網路文章,因為書籍出版本身就是一道簡單的過濾機制,若是網路文章的話,盡可能地「往源頭走」找到第一手的資訊,例如:看到某些文章引用自那一本書,就去找書來讀,在書中談到引用了那篇論文,就去找論文來讀。(可以先摘要,了解主要內容,再找自己有興趣的內容去讀就好)
除了篩選機制之外,你自己也有學習如何判斷資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要養成好的習慣媒體識讀習慣,例如說:當有人提出某些觀點想說服你時,記得要去找尋是否有相關的客觀事實和論證來支撐該論述,同時這些論證和結論之間要有證明與被證明的邏輯關係。
最後,怎樣有效整理知識,建議你可以打造「個人知識管理筆記(資料庫)」,可以參考我的方法(付費課程,可試閱),在「知乎」上也有不少人討論這一塊,可找看看。
這裡有個提醒是,在設計個人知識管理筆記時,一定要對應到我講演中提到的「知識體系框架」來設計,簡單來說就是你的任何學習和資訊收集都要有明確目標,不是為了收集而收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