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Lucky or Smart?

讀書筆記-Lucky or Smart?

Lucky or Smart?
Lucky or Smart?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成功到底是運氣還是個人的努力?

這問題一直都有人在找尋答案,過去曾讀過《成功與運氣》《異數》這些書籍,它們大多都強調運氣對是否成功的影響,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大,而我們也常聽到一種傳統觀點:「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雖說這句話是在講風水學的玄幻與奇妙,或是鼓勵人們要靠讀書求取功名及行善積褔,但對於背後所代表的一種「宿命論」的觀點,我一直很不喜歡 (我想也沒人會喜歡吧),我比較想相信的是「造命論」,我認為人定勝天,若先天不足還是可以靠後天努力來翻身,而後天的努力可以從學習「好的方法論」和最底層的「成長型正態、勤奮努力」來解決。

 

躍遷-高效能力塔
上圖:在《躍遷》這本書上所提到的「高效能力塔」,也是普通人想翻身成為高手要先了解的概念

不過「命運對人生際遇到底有什麼影響?」這樣的主題還是非常吸引著我,所以我一直大量地閱讀和研究這主題,希望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幾個問題想從這本書獲得:

  1. 作者個人的經歴有那些? 為何想寫這樣的一本書?
  2. 創業家和普通人在思考和心態上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3. 聰明和走運是兩件事? 還是同一件事?

在介紹這本書前,我想先從作者的生平開始說起:

作者 Bo Peabody是2000年網路泡沫前「成功安全落地」的前輩人物,他在1994年還在念大學時和他的教授一起開立了一間公司叫Tripod (三腳架),提供類似現在的社群網站和建立個人網頁的服務,然後他在網路泡沫高潮的1998年,以五千八百萬美元成功把公司賣掉,最後還把賺到的錢改投資在債劵和房地產上,這時候他才28歲,你可以想像他往後的人生一定會被無數多人詢問:「你究竟是走運? 還是你聰明?」,而這本書就是他的回答。

註:本書出版於2005年,可以說是作者三十多歲後重新回顧自己一路以來的過程和反思,之後他也沒有退休直接去享受人生,反而繼續創辦了六間公司 (創投、餐廳、媒體…等等),不少事業經營還算不錯,至少不會被人酸說他只是一時幸運而已 (笑)

本書核心觀點:

把自己擺到適當位置,創造適當條件、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好運與成功將如影隨形。

作者在整本書中試著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 早期的成功對他有什麼影響?
  • 對於想創業的朋友們,有什麼樣的建議?

本書共分為12章,是作者認為創業家要懂的12個原則,這篇文章我整理了其中五點具參考價值的內容,一一為大家解說.

plan

 

創業家懂得區別聰明或走運
作者認為事業上的機運和一般人所謂的「運氣」 不同,後者指的是走路撿到錢的那種幸運,而創業者則會認為事業的機運是可以創造的,而且會時刻保持謙卑,才能將這兩者之間區別開來。

那要如何創造機運呢?作者認為有下面幾點關鍵要素:

  • 幸運只會降臨在本質創新的公司及產品上
  • 公司在經營道德上讓人信服
  • 創業家的經營哲學具建設性,並充滿了魅力和熱枕
  • 謹慎地擘劃願景並傳達給顧客

作者認為唯有做到上述幾點的公司,才會吸引更多「聰明人」聚集,並為此努力工作。

而身為創業家最重要的的任務就是:

  • 打造一個充滿「真誠氛圍 (aura of authenticity)」的環境,讓聰明人想進來工作。
  • 要足夠聰明不插手干預,讓機率自然發生
  • 傳遞企業使命並讓人了解

「我夠聰明,知道自己在走運」這是作者的答案,我想成功並不是靠聰明或走運,而是先成為一個「明白人」(了解其中的道理所在)。

創業家和經理人的差異
作者認為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思維模式,創業家通常習慣水平思考,喜歡發想創意,不會被現實的任何框架給限制,他們不一定擁有高學歴,甚至有些人在校的成績平庸,而經理人則是善於線性思考,有高度的專注力,可以長時間集中精神把一件事做到盡善盡美,追求完美是他們人生的目標,這些人在學校時往往高材生,有著良好的成績。

而有趣的地方在於創業家如何吸引到到優秀的經理人來幫他管理公司,作者認為當這兩種人相互欣賞、彼此合作就可以讓公司走上正軌,因此你若想創業,就要學會怎麼吸引、組織並激勵高材生經理人,並善用這些人的能力。

這點我自己有很深的感觸,覺得過去所受的教育都是想辦法成為「高材生經理人」,但這兩年和朋友一起創業後,才發現自己在心態上一直無法調整成創業家思維,作者在書中也用一個章節強調,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有時候你就是「太聰明」,所以不適合創業,這道理也許適用在我身上,因此我今年重新思考,並嘗試選擇了新的角色定位,改扮演好輔助的角色 (拉資源、投資或做內容策劃) ,在明白自己的強項與缺點後,才能能找一位優秀的創業家與自己互補,這樣才能發揮出彼此的能力。

別相信與自己有關的報導
作者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了百萬富翁,而一夜致富的網路新貴故事自然吸引了不少媒體眼光,所以曾有一段時間作者很享受自己成為鎂光燈的焦點,但後者發現自己的公司有很多地方做的並不是很好,公司的價值可能也被媒體給炒作而過度高估,還讓自己沒有專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專注在公司發展。他提醒我們你若想讓事業失敗的話,最快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相信所有媒體對你讚美與報導,這是一條通往地獄的捷徑啊。

這讓我想起過去也曾和朋友討論過,若一家公司讓消費者記得的不是他家的產品或服務,而只記得公司「老板的名字」時,這間公司最後都會出問題,因為這些老板們每天都把時間花在交際應酬上,沒有明確的目的卻又愛上媒體曝光,最後成就的不是公司,而是他自己的名聲。

事實上我也看過不少例子,這種情況常出現在網路新創公司的年輕創辦人身上,他們熱衷於出席各種創業交流場合、頻頻爭取自己曝光露臉,到處跟別人吹噓自己認識那位業界大佬或投資人,但是當人們詢問這些人的公司,到底生產過什麼優秀的產品或服務? 你往往都想不起來,而這些公司通常最後很快就會倒掉,而他們則因為「名聲響」而成功跳槽到 (不知情的) 大公司上班去。

work別老是盯著看別人在做什麼
創業者千萬不要把時間花在「閱讀別人的故事」,作者開玩笑說他有個朋友也是創業家,得到一種叫「貪讀文章症候群 (Last Article Syndrome)」的病,總是不斷關心別人或別間公司做了什麼事,雖說了解競爭對手的動態並不是壞事,但花太多時間在這件事情上是有害的,作者要我們先問問自己:「在看完別人的報導後,你可以獲得什麼?」

接著,要再問問自己:「你有把有時間思考自己的事業嗎?」、「每天有在進行策略和產品的創新思考嗎? 」

身為一個好的創業家,應該要管理好自己的「資訊獲取量」,同時千萬記得新聞其實是已發生的事情(舊聞)。當你的腦袋裝了一堆舊聞時,你很難再去構思未來。

知道自己有不懂的事
知道自己懂什麼,也知道自己不懂什麼都很重要,要想在商場混下去,就要對自己完全誠實,不懂千萬別裝懂,因為並不是每個問題都能有立即的答案,永於承認自己不懂,並虛心去學習更為重要。

作者在書中提到,曾有一次跟投資人開會被問了一件不懂的事,由於害怕和不想被看不起,所以他想強行推銷自己也並不清楚的方案給對方,好在當下被事業伙伴給阻止,這位伙伴反而對投資人很真誠地承認他們並不清楚,這樣的做法換來了投資人的信任,並且還獲得了資金,這件事給了作者一個很大的反思。

由於我們一直以來被教育成「只要遇到問題能夠立即回答出的人」就勝出,在面對簡單而短期的問題也許都能解決,但遇到商場上長期而複雜的問題時,往往找不到答案,這時比拚的不是誰先提出答案,而是誰「提出了更好的問題」。關於這點我建議讀者們可以看我先前寫的文章「該怎麼提出更好的問題呢? 《精準提問的力量》這本書教我的好方法」,希望可以給你一些啟發。

本書金句:

  • 確保好機運的出現,最好的就是務必讓許多事情發生。
  • 幸運會降臨在本質創新、道德上令人信服、經營哲學具建設性的創業家身上。
  • 優秀的創業家既非幸運或聰明。他們只是夠聰明,知道自己何時走運。
  • 所謂「事業的聖杯 (Holy Grail)」就是獲取財富和做自己真心相信的事。
  • 銷售的過程是從顧客說「不」開始。
  • 使企業失敗的最快方式,就是全心全意地相信媒體消息,尤其是跟你有關的事。

探索更多來自 學習長 阿康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

我想回覆文章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探索更多來自 學習長 阿康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