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在獲取新書資訊上,我會設定好幾組「重點關鍵字」,並每週會固定使用博客來、豆瓣或Amazon來搜尋,或使用追縱某作者新書的功能。

其中一個常用的關鍵字就是「思維」兩字,因為我相信透過大量閱讀關於人們對於思維模式的研究,以及不同高手是如何做思維的探索,並在過程中,將這些人的觀點與自己的思維模式來碰撞

我相信相信這樣的方式,可鍛鍊出更sharp的思考力

而這本《思維破局》剛好就在我的守備範圍內,最早是在豆瓣上找到這本書,在一些平時會收看的某些微信公眾號上也看到網友介紹到,剛好最近台灣要上市前,出版社朋友也跟我提到這本書,因此一上市就趕快找來拜讀。

雖然書名有思維兩字,但它不只是談思維,而是談思維的改變能夠進一步改變你人生的困境,原來作者-馬華興先生的本業是「生涯咨詢師」,他將自己多年的職業發展咨詢的經驗中,總結出各種改變認知的方法。

他相信唯有人的認知先轉換,才有可能出現全新不同的行為和更多可能的結果,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三個問題想問?

  1. 作者有那些獨特而顛覆的思維觀點值得我們學習?
  2. 「自己很會做,但很難教會別人怎麼做。」這點是身為主管或老板常會遇到的狀況,作者身為資深咨詢師的經驗,是否有什麼訣竅?
  3. 針對一些常見的職場議題,像是:「到底去小公司好,還是大公司好?」「我該補足自己的短板,還是放大長板就好?」作者有更獨道的見解嗎?

本書核心觀點?

這本書的編輯書目結構完整,作者從六個角度六個步驟,來幫助你如何面對你目前遇到的職涯發展問題。

六個角度分別為:

  • 思維
  • 職業
  • 能力
  • 資源
  • 行動

六大步驟分別為:

  • 調整對過往事件的認知
  • 全面拆解各行業
  • 評估個人能力
  • 評估個人資源
  • 引導你做出選擇
  • 制訂目標和計劃

其實這些內容在閱讀時,你可以隨意跳著看,或從頭看到尾都可以,書中有大量的故事案例,可幫助你快速了解怎麼做,這裡我就不再詳述,但建議你一定要先看完「序言」的內容

因為在序言中,作者直接點出貫通全本書觀點的思維方式,這是作者長期從事咨詢師經歴所總結出的心得。

首先他提到大多數人在職涯發展中常見三個問題,可以用下面三種形式來表示。

  • 拼圖
  • 迷宮
  • 擂台

有些人像是手上已握著不完整的拼圖一般,不斷地想拼湊,但卻永遠不完整,而有些人則是職涯發展上好像進入迷宮一樣,走來走去,每次又是回到原點,走不出去,最後也有人的內心其實是一直糾結,得就像心中有好幾個人在打拳擊一樣,難分高下。

作者也在大量解決上述這些常見的情況後,培養出三種思維模式,我認為也是全書所有觀點的核心思想,下面我特別整理這部份的筆記,分享給大家。

  1. 「屬加種差」思維
  2. 變通思維
  3. 元認知思維

第一種「屬加種差」其實就是分類,是結構化思維的一個基礎,用來將事物確定分類,同時確定它與其他事物的差別

假設你有一位下屬,有天下午跑來找你,說想跟你談談他最近的工作情況,對談中他跟你提出了一個觀點,例如:「我覺得我不善於行銷。」

這時你可以先試著將之拆解成:

  1. 這句話只是一個觀點。
  2. 這觀點和其他觀點的差別在於,它谷定了個人的行銷能力。

這樣解析後,就可以跟對方討論:

  • 「請問你這個觀點是如何形式的?」
  • 「它是否正確?」
  • 「是否是事實?」
  • 「如果是事實,我們可以看看這情況是否能改善或解決?」
  • 「可以解決的話,我們來討論改進方法。」
  • 「如果不可解決的話,來試著挖掘和探討你有沒有其他能力如何?」

其實這過程正是在幫助對方重新釐清楚他的觀點,檢查其中是否有相對應的論據或事實,若沒有的話,很可能是他自己腦補出錯誤的答案,你就可以進一步幫他破除。

第二種「變通思維」其實是一種「跳脫原有思維框架」的提問方法,例如你有一朋友正在找工作,他在經過幾次面試後,同時應徵上兩間公司,但到底要去那一家他一直猶豫不決,跑來問你該怎麼辦?

這時你可以問他一個問題:「請問在什麼情況和條件下,你會完全不加思索就做出選擇呢?」

像這樣跳脫侷限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對方點出他內心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最後是「元認知思維」,元認知是來自心理學的一個名詞,在台灣習慣使用「後設認知」這個詞,簡單說就是對就是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包括:記憶、感知、計算、聯想等各項)的思考,我把它理解為思考自己是如何思考。

例假你為了因應市場變化,決定將公司的產品和方向來個pivot,對自己的決定很沒信心時,可以試著自問自答:

  • 「為何會缺乏信心?」
  • 「這種情況是怎麼產生的?」
  • 「以前有發生過嗎?」
  • 「當時怎麼解決的?」

像這樣試著思考「自己為何會這樣思考」的方式,也許就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和解答。

新木桶理論

相信許多人都曾聽過「木桶理論」,指的是一個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通常用於提醒個人或組織要彌補自身的短處,才能在職場或市場中生存下來。但這個理論其實有各種演變出來的全新解讀。

而作者在書中特別用了一個篇幅的內容,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我覺得蠻值得一讀的,下面是我的筆記整理:

首先,最常見的解譯就是,不管公司或個人的能力,都該先去補足自身的「短板」,因為它會限制了你的發展,例如:外語不夠好,就很難去找海外的工作。

第二種解讀是現在不談補短板了,反而要重視發揮自己的長板,理由是許多短板本身是可以大量外包出去,例如我有一個客戶,他們公司想做募資,但沒有拍攝行銷影片的能力,於是就找外包的攝影工作室來處理,過去也曾執行過募資專案,所以找我當顧問來指導,像這樣就解決了當下的問題。

而以個人來說,如果你每項能力都太過平均,反而是沒有競爭優勢,也不容易被別人看見你的表現,所以不如將長板增長。

第三種解讀是用來提醒年輕人要把一些「軟技能」的基礎先打好,不看長也不看短,而要小心「桶底」

例如雖然你一位很有想法和創意的人,但若做事漫無章法,和同事難相處、常常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觀點,再加上性格散漫、不細心,甚至沒有責任感,當主管或同事想把事情交辦給你時,總會擔心你是否能順利完成。

這就像桶底有洞一樣,基本的軟技能不足,裝再多的水也都會流光。

第四種解讀是「傾斜」,光看字面有點難理解,但其實想表達的是「個人能力與組織需求的匹配度」,你可以想象木桶代表你,而長板代表優勢能力,水則代表組織對某項能力的要求。

前提在不灑出水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把木桶裝滿水,如果剛好匹配上的話,你的長板正在公司所需時,你就能表現的好,但如果配的不好, 傾斜向你的短板,你可能在這個組織中很難會有好的表現。

所以找對自己的主場很重要

最後一個解讀是作者最推崇的「系統」,其實很多能力是由各項能力組合而成的,就像一個系統一樣。

作者以「領導力」為例,若想做好一名的領導,其實是需要下面這幾種能力的綜合:

  • 換位思考
  • 說服談判
  • 引導激勵
  • 公開表達
  • 自我覺察
  • 目標管理

當然可能還更多能力需要具備,但到這裡你可以理解,有些能力其實是先要有基礎 的軟技能,再加上不少單一專精的硬技能,並且能將各項軟硬能力交互融合,最後才能綜合一個全新的能力。

而且越是複雜的能力越是如此,也簡單說就是要把上述一到四種解讀能力,全都組合起來,才有辦法實現的能力。

總結:

其實每個人都希望成為自身命運的主宰者,但大多數人並不清楚到底怎樣才能做到,而本書給了一個明確的方向「思維方式」。

作者認為先有思維、才會有行動,而每個行為的總合又塑造出一個的人生。因此,想找回人生主動權就要先從思維下手。

如果你認同這觀點的話,推薦你讀這本書,也許它會是你嘗試掌握人生的第一步。

本書金句:

  • 跳出黑與白,就能看到無數種顏色。
  • 職能決定了你是否「喜歡」這個工作。
  • 人脈資源,是指能夠跟你進行有效交流和互動的人脈。
  • 三十五歲時,時間資源和健康資源的重要性開始凸顯。
  • 當你聽到別人當面給你好評時,你可能會懷疑自己的耳朵,但如果你有幸聽而別人在背後對你的負評時,你會更加懷疑自己的耳朵。

本書的行動指南:

這本書有一個章節談到關於「如何跳出舒適圈」的方法,作者建議要你直接跳出可能太過困難,特別是在沒有急迫性的情況下,因此建議先嘗試「擴張舒適圈」。

假設你現在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想轉職到其他領域,這裡建議你先不要急著辭職,而是先做一些功課,例如:

  • 透過閱讀新領域的相關書籍,來獲得該領域的背景知識。
  • 加入該領域的社群,除了可擴展該領域的人脈之外,還能透過這些社群朋友來了解新工作的模式和要求。

如果你認同上述的方法,建議你可以在這兩周試著執行看看,歡迎之後您留言跟我交流你執行後的心得。

最後修改日期: 2019-06-20

作者

留言

我想回覆文章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