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這本書一開始光看書名會讓人覺得怎麼可能!? 心想:「會不會又是一本談什麼直銷或網路賺錢術的書籍吧?」
不過翻看完內容才發現這本書其實是在教你「如何將自己的熱愛的興趣,變成可獲利的工作。」這類主題在最近也一直很熱門,如何從副業變成複業、如何成為斜槓青年、remote族、工作遊牧族…等等,都有提到相似的觀點。
另外,看到作者介紹時我才發現,原來是 DaiGo 這位知名的日本讀心師及作家所寫的書,他先前在台灣出版了有關讀心術相關的書籍,主要都是利用心理學和人類行為科學的相關研究與應用來判斷和解讀人的行為(其實很像是心靈魔術師的手法)。
我先前看過不少日本節目安排他和不少明星們玩遊戲,試著猜測對方的心理和選擇,是蠻有趣的。(如下影片)
當然「讀心」這個詞其實蠻有爭議的,但也引發我的好奇,除了教你如何將興趣化為工作之外,也想看看DaiGo會怎麼談所謂的「金錢與心理學」的關係。
備註:我覺得本書內容主要是作者個人的觀點和經驗為主,雖然文中有提到一些心理學原理和研究單位,但書末沒有附上任何相關的心理學研究資料,建議大家在閱讀時要留意這部份。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三個問題想問:
- 作者所謂的「金錢螺旋」是什麼?為何可以讓人用錢越多反而更有錢?
- 作者對於「用錢」有那些好的原則和方法?
- 要如何將興趣轉化成實際可獲利的工作呢?
本書核心觀點:
- 如何平衡幸福和金錢?
- 將興趣轉化為工作的五大方法
- 把錢花刀口上的七大原則
如何金錢與幸福的平衡?
「一個人一生到底需要多少錢呢?」這個問題每個人都不一樣,有時候突然被這麼一問也很難回答,雖然大多數的回答都是很不切實際「越多越好」,但事實上若你以「是否幸福」為衡量標準的話,一個擁有越多錢,並不一定越幸福。
這個觀點來自經濟學上的「 伊斯特林悖論 (Easterlin Paradox) 」的研究,有興趣可以看看連結內容。
因此作者認為找到「最適量的金額」是實現致富與幸福的第一目標,當一個人清楚自己需要多少錢,並且能夠持續去追求適量財務目標時,通常心靈上越容易得到滿足富裕,也容易感到幸福。
書中用了「裝在大杯子裡的咖啡」來比喻上述的觀點。
像我平常都是習慣點「中杯」熱拿鐵,因為 不希望咖啡因攝取過量,所以「大杯」對我而言太多,若店家不小心拿了大杯的杯子來裝中杯咖啡時,你拿到手會突然產生不夠的錯覺 (杯子還有空位),只會想要更多。
而我們對於金錢的追求也是如此,如果你內心的杯子太大時,你永遠會覺得不足,就像我身邊有許多年收高的朋友們(年薪一百萬以上),其實過得很辛苦,除了超高工時之外,個人其家庭所負擔的債務也是非常高。(房貸、車貸、每月各種帳單)
那該怎麼突破這樣的困境呢?
簡單說,同樣以上面咖啡杯大小來比喻,就是「試著裝小一點的杯子」,,這裡並不是說要你開始縮衣節食,而是去找自己合適的杯子大小,不過你一定又會問:「那要怎麼知道自己的杯子有多大?」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判斷標準::「盡量把錢花在自己喜好的興趣上頭。」
例如:作者跟我一樣很喜歡閱讀,對他而言,只把錢花在跟閱讀有關的事物上都不會浪費,例如:買書、打造一間適合閱讀的個書房,以及創造可用來閱讀的專注時間…等等,要做到這些除了不需要花太多金錢,也可以滿足他自己求知慾,又感到快樂。
因此你也要試著先去找到自己喜好的興趣,不過很多人會說自己好像沒什麼興趣或愛好,該怎麼辦,其實你可以試著思考看看:「自己在做什麼事以及在什麼環境下,最容易獲得充實感?」
要如何花錢才是對的?
作者認為一般來說花錢的目的可以分為兩種:
- 獲得短暫歡愉的單純消費。
- 花在「能連結到未來之可能性和收入,最後回到自己身上」的投資。
後者是作者所推崇的,講起來有些繞口,簡單說就是花錢時先想一下:「這筆花出去的錢能否以「增值」的方式回到自己身上呢?」你要時常練習這樣的思考方式,變成有意識地檢查。
這一段的觀點和許多理財書籍所談到主題相似,要把花費區分成:「消費、浪費與投資」這三種不同的項目,大原則就是降低浪費、提高投資。
另外,很多人會有儲蓄的習慣,這點很不錯,但書中特別提到「有目的地」儲蓄會更好,雖然有人常說:「人是英雄、錢是膽。」,銀行裡有存款人有底氣,就會有信心,但你的自信來源不能全都來自「存款的金額」,而是要把錢花在對的地方(增值)和對的時間上,增加自己的知識與能力,使其成為你的信心來源,而不是成為一位守財奴。
除了投資在自己身上,作者還建議可以「把錢花在投資在他人身上」,這裡指的不是大灑幣式地送錢給別人,而是有明確的計劃,把錢投資在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事物上頭,例如:每個月固定安排與一兩位同行前輩用餐交際,除了維持人脈之外,也可以請教對方你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或是花錢組建自己的團隊,透過團隊協作來擴大自己的事業。
什麼是「金錢螺旋 」?
上面提到為何要過把錢花在自己的興趣上的原因,以及透過投資在能讓自己增值的人事物來讓自己更加幸福,作者把這樣的花錢模式稱為:「 金錢螺旋」
金錢螺旋四步驟:「金錢>興趣>工作>金錢」,如下說明:
- 做自己喜歡的事,並持續下去。
- 認真投資興趣,讓它能夠帶來收入。
- 藉由興趣所得的報酬,不要用在沒有意義的地方。(與自身興趣不相關)
- 透過把賺到的錢投資進自己喜歡的事物,可以磨練技能,還能為薪資行情加分。
這四個步驟我認為最困難的是如何將興趣轉化為獲益,書中鼓勵我們要勇於為興趣冒險。
這裡作者以自己為例,他過去因為對於人類心理及行為是如何運作的科學研究和應用,有著異於常人的興趣,經過了大量的研究和學習之後,進一步地將這份「興趣」轉化成一個全新職業工作「讀心師」。
另一個知名案例是:股神-巴菲特,他從小時候開始就對投資很感興趣,曾把家鄉的圖書館中有關金融知識的相關書籍全都讀完一遍,長大後就走向投資人這條道路,並且一直都很享受「思考把錢投資在那裡,並檢討分析後做出判斷」的過程,
看完這段,我也深深認同,投資在自己身上的學習與成長,是別人無法拿走的,我們應該也要持續去研究如何利用喜歡的事物來創造獲利機會。
將興趣轉化為工作的五大方法
首先作者想幫助大家了解是,到底我的興趣是什麼?下面這張圖大家可以先看一下:
基本上九題都回答「是」的朋友很少見,有七八個就是少數族群了,而三到四則是平均值,但是最後一題第九題是關鍵,如果你回答「是」的話,就表示你已經找到你所熱衷的事業了。
再來書中也介紹了不少能夠幫助你將興趣化為致富機會方法,我整理成以下五點:
- 主動宣傳及供獻自己的能力
- 透過弱連結來擴大金錢螺旋
- 成為頂層給予者
- 利用容易讓對方留下印象的時間點
- 認真傾聽他人
這五點其實可以合為一點,透過主動給予及分享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給更多弱連結的朋友們,並且試在在了解對方的需求和想法之後,主動提供經驗和解決方案,在這過程不只幫助到他人,也精進了自己的知識 (透過他人的提問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經驗)。
我自己也很相信這樣的方法,當一個人能夠給予別人更多,能夠對他人有正面的影響時,往往他也越能夠成功,千萬不要吝於分享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下圖是我昨天在讀完這本書後,立即改寫了一篇舊文,提到自己過去求職經驗的痛苦,以及希望可以幫忙更多年輕人。
把錢花刀口上的七大原則
再完成了第一步把錢花在自己的興趣,並且將興趣轉換成獲利之後,可能有些人因此發展出 副業,讓自己每月多賺幾千元的零用金,但作者認為這樣的這做法,看似已形成了金錢螺旋,但其實只是在平面上劃圓。
由於理想中的金錢螺旋並不是原地打轉,而是像螺旋樓梯那樣一直往上去,只會爬升越高,上面的圓會越來越大才對。
當然如果你只想滿足目前上述的情況時,下面要談的東西你也不用繼續讀下去,作者還是希望你能夠真正打造出:「以自身興趣為軸心,真正實踐了新的生活型態。」
因此作者建議大家要遵守下面這七大原則:
- 買經驗比買東西更重要
- 購買「價值大於價格」的東西
- 把錢花在買書上
- 把錢用在別人身上
- 把錢拿來打造一個值得信賴的團隊
- 為了減少麻煩事,花錢買時間
- 把錢投入到能讓力量最大化的組合
其實這七大原則在上面討論中都曾出現,這裡我用書中的一個案例來重新解讀這七大原則,來說明如何把錢用在能延展、精進自己興趣與專長上。
以「買名錶」為例,首先不要浪費錢在購買「尊重」或看起來很厲害,或展現自己事業有成的炫耀性消費,但如果你買了名錶是為了研究產品及市場,或是想了解或打入有能力購買名錶的有錢階級的話,這樣的購買就有其價值。
同時為了做好這個市場,你可以再投入更多資金在於打造團隊,一方面可以把自己不擅長的事物轉交給專業人士來提高效率,二來和他人合作可以學到更多,繼續精進自己對這產業的了解。
本書金句:
- 該存下來的不該是錢,而是你的努力。
- 所謂「自由」,就是遵循自己的法則採取行動,換句話說,就是自律。
- 把錢用在別人身上,遠比把錢用在自己身上,更能提高自己的幸福度。
- 買經驗比買東西更重要…. 但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比書本這項商品,更能讓人獲得「學習經驗」了。
- 只要你在目前工作中發現了「擅長的項目」就應該對它進行深耕。
探索更多來自 學習長 阿康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