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讀這一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戴蒙.札哈里斯是一名創業家和自雇工作者,我先前曾讀過他的另外一本書叫《一流工作者都在用的代辦清單》,並且從他的書中獲取到不少關於如何應用清單的技巧、過去沒想過的使用誤區以及各種解決辦法,從中得到不少新的啟發,也把他的書介紹給不少人,在朋友之間大受好評。
因此上個月拿到他這本有關「時間管理」新書的時候,也讓我非常期待他會怎麼寫這個主題,又會帶給我們那些顛覆性的觀點或應用。
同時,這本書在副標題上頭提到一個,不少人平常在工作或生活中都很關心的話題:「拖延症」。不知道你是否覺得自己做事容易拖拖拉拉,常常喜歡在最後一刻才急忙地完成任務嗎?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這本書值得你找來看看。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三個問題想要問:
- 本書作者平時的主要工作是在做什麼?他為什麼會特別去寫關於「清單」跟「習慣養成」,以及「時間管理」相關的工作書籍?
- 有關「時間管理」主題的書籍每年台灣也出版不少,而作者的這本書在內容和觀點上是否有其獨特而不同的地方嗎?
-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是否能夠檢查出來自己常見的拖延情況為何?以及我可以從書中借用那些方法來解決嗎?
首先除了在書封側頁上,我們可以得知作者是一名創業家和自雇工作者,用最近流行的生活與工作模式來形容,應該就是所謂的「一人公司」,這點也可以從它的網站介紹上也可以看的出來。
平常他都會固定會透過寫作和拍攝視頻來分享自己高效能工作的技巧,不管是清單應用、時間管理、如何建立良好習慣與有拒絕不必要的人事物的藝術…等等。所以你可以想像他是一位需要日更內容的部落客或Youtuber,可以說是每天都有趕稿生產的的壓力。
而他會想寫這類型主題的書籍的原因,正如他在「序章 02」的部份有談到自己過去身為一名「慢性拖延者」的毛病,他自述談到最扯的一個事績是因為連續多次遲繳汽車註冊卡更新的費用,不僅多次被罰款、甚至因此還因此好多次車子被拖走 (到底是有多會拖這件事 @@)
後來好險他找到怎麼解決拖延症問題的方法,這本書可以說是他的自白和心得總結。
再來談到「時間管理」這主題,作者寫這本書的主題和別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直接點出妨礙我們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及準時完成任務最大的敵人就是「拖延症」,它不僅會對你的家庭、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造成影響,甚至嚴重的話還會威脅到你的財務狀況與健康,並讓你錯失了人生各種良機。
因拖延而造成的代價到底是怎麼影響到你的人生,作者還特別在 p.24用了一個有趣的名詞來形容「漣漪效應 (ripple effect)」,它通常是用來形肉描述一個事物造成的影響漸漸擴散的情形,類似物體掉到水面上,所產生的漣漪漸漸擴大的情形。
若比喻在拖延這件事情對你的生活和工作的影響,我想同樣會像這樣漸漸擴大而影響到你。
最後,這本書在第一部份花了近100頁左右的內容,告訴我們為何一個人會發生拖延的情況,並且在第一部份結尾 P.93 的地方提到了一個15題的小測驗,讓你測看看自己是否是一名「慣性拖延者」。
我做完題目後發現算是鬆一口氣,因為我大至上是表現良好,沒有太大拖延的問題,因許多人一樣偶而會拖遲一些事情,但大多數時候我都會確實把任務完成。
不過雖然測試結果給了我不少信心,不過我仍然還是從本書第二部份作者所列的21招戰勝拖延症的招式中學到不少,下面在本書核心觀點的部份,我會整理一些心得並分享給大家。
本書的編排結構和書眼:
本書的編排結構總共分成四大部分,重點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主要談的是為什麼我們拖延,作者總共列舉了十三個常見原因,這些原因會讓你在翻閱的時候會忍不住想點頭說:「對對對!我好像就是這樣。」
另外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21招超強的時間管理戰術,以及補上最後三個加碼戰術,這些招式基本上都是可以獨立存在,而我一開始也覺得這本書可以隨意選自己有興趣的章節跳著讀。
但在找到本書的書眼 (p.31)時,我發現作者是建議我們要從頭到尾讀完這本書,雖然你可能讀到某些內容會覺得特別熟悉了,但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在章節的設計上是把第二部分介紹的大多數內容建立在第一部分基礎之上,而第三部分的建議其實又是立足在第二部分觀點上,因此建議讀者們,還是先從頭到尾讀完一遍會比較好。
當你全部依序看完之後,後續你可以再根據你自身的需求,回頭來翻閱想多了解的章節。
本書核心觀點
- 拖延症是怎麼形成的?
- 如何對抗拖延症?
- 讀完書一定要去實踐這本書才會有用。
上述這三點是我認為這本書最重要的三觀點,同時整本書的內容其實寫的很精簡易懂,因此我這篇文章不打算重新節錄太多這本書給的方法,而且整理一些我認為比較有意思,作者比較獨特的想法。
一、有些人拖延是因為「害怕成功」!?
因為害怕犯錯、害怕失敗而不敢去行動或嘗試,這點我們都可以理解,也許你也常常因為這樣而拖遲不少事情。
但作者在書中卻點出了有些人會拖延的原因之一,竟然是因為「害怕成功」,這觀點我們很少見。
這裡所謂的「害怕成功」和「害怕失敗」相似的點在於:同樣都會因此削弱你的意志,而害怕成功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種害怕主要源自你對自我能力的憂慮,怕自己沒有能力達到自己或他人的期待,因此想透過拖延來逃避。
例如說,你是否曾經這樣問過自己:
-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擔心過自己的能力被人高估?
- 懷疑自己真的符合大家的期待?
- 又或是質疑自己是否夠資格?
上述這樣的問題,我前日在自己臉書上貼文出來的時候,發現有朋友認為,這點好像跟害怕失敗很像,有點難區分出兩者的差異,我仔細想想之後,認為「害怕成功」的恐懼和「害怕失敗」的恐懼,還是有些微的差異:
- 害怕失敗可能因為過去的失敗經驗的陰影、或已習慣被別人看輕自己,甚至也可能是對新事物的陌生感或排斥感。
- 害怕成功可能是來自擔心成功後所帶來的挑戰、對自身能力的懷疑。例如:要去接公司成立的新部份,又或者老板將會帶你更艱難的任務和挑戰,怕自己做不到
另外「害怕成功」更特別的地方,有時是來自「內疚感」,認為自己過去的成功只是好運,有愧於大家給予的讚賞和信任。
這點讓我想到先前商周才出了一本心理學的書叫《冒牌者症候群》,有這種心理的人,常會擔心別人是不是會把自己當騙子? 又或者總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並為此感到焦慮和壓力。
最後,對於成功的恐懼最大的問題在於,有些人會誤認為它只是單純的拖延症,但其實背後有更深層的原因,你其實是必須找出來的。
請你真的要仔細想想,你會害怕成功而拖延採取行動的跡象是什麼? 害怕無法兌現承諾的原因為何?
二、主動式拖延竟然也有好處?
作者提出這段違反我們直覺的觀點,並且有種自己打臉自己前面所講一切,其實指的是作者相信的一個方法:
「只要某件事不是某個人當下應該做的工作,那麼無論無作量有多少他都可以完成。」
光看上面這段時確實有點難理解,其實指的是有些人看似拖延不去做當下的某件應該完成的事,例如說:整理房間裡的衣物,但是他先把時間轉而去做其他同樣重要的事。例如說:打電話去訂購家中所需的一些食材。
這點和被動式拖延的差異點在於,主動拖延的人其實最終還是會去完成所有任務,只是在執行任務上的優先順序會有自己的考量,並不會逃避務任,而去做與所有任務的玩樂。
這點觀點我後來仔細想想,其實身邊有不少人真的是如此,他們反而不是什麼完美主義者,只是善於去調節自己在選擇任務上的順序與偏好,但仍是很有生產力的人。
三、光想到努力工作就很反感,該怎麼辦?
這一點是常見拖延症的原因當中,我覺得有點微妙,仔細想想也難處理的部份,它基本上不是因為「無聊」而拖延,因為無聊很可能只是因為你要處理的任務讓你感到無法全心投入,可能是你太過熟悉的重複性任務,例如說要輸入一些數字到報表裡頭。
解決方式可能是試著遊戲化、換種處理方式,甚至找人一起參與來完成任務。
但是「對努力工作感到反感」而拖延這點問題比較大,有可能原因是你的努力的結果無法立即可見,不像車子髒了去洗車就變乾淨讓你覺得愉快,或是期中考到了好好念書考完試就可以得到好成績。
例如:為了減重瘦身, 須每周 至少必要固定運動三次,並保持每次三十分鐘的中強度的運動,但要一直持續下去至少數個月才會有成果看見的話,人們可能就直接想放棄,不想努力,又或者想拖延。
就以我身邊的一群朋友為例,有次大家決定要認真看待「投資理財」、「提早存退休金」這件事,因此組織了好幾場讀書會活動,並且一起讀完了不少關於:被動式投資的哲學、ETF如何購買,以及資產配置的技巧…等等相關的書籍之後,但是經過了一年之後,最後有去購買ETF的人,卻還是只有少數。
認真去詢問了這些最後沒有完成的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你會發現很多人光是在開戶這一段就卡住了,覺得麻煩或是沒有立即的回報,因此一直在拖遲任務。
作者在書中建議解決這種問題,不能光靠熱情或一時的衝動,而是試著「建立一套系統」來克服這些阻力。
若以運動為例,每一三五養成下了班就直接去健身中心騎飛輸的習慣,並且前一天晚上就把準備要更換的衣物和鞋子打包好,放在門口,一早出門看到就帶著出門。
若是投資理財的話,也許可以試著每天晚上九點到十點花一些時間去盤點自己目前的財務狀況,並安排上網完成換匯,和購買下單那些ETF。
作者也建議你甚至還可以先找出要完成這樣長遠的目標時,也許可以先找到三項優先任務來解決。
以投資理財為例的話,也許是:
- 先去完成海外劵商開戶的動作。
- 開個外幣帳戶,並從台幣戶頭中提撥一筆錢換成美元。
- 以你個人最低可投資的單元(例如三萬元) 購買一支全球股票型的ETF。
像上面這樣遵循一套自己建立的系統,不管你有沒有動力,只要每天都去做這些任務,就不會浪費你太多精力和時間,自然也不會對此感到反感。
本書金句:
- 完美主義是壓迫者之聲。
- 自我寬恕對於抑制拖延症來說極為重要。
- 我們延遲某些事情的首要原因是,其他事情能在更短的時間內讓我們感到愉悅。
- 直接面對造成你拖延的恐懼,就是消除恐懼最有效的方法。
- 所謂的「誘惑捆綁」就是:「將能夠立即獲得滿足感的『想要』活動,與能夠提供長期利益但需秏費意志力的『應該行為』,結合在一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