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刊文春 總編輯的工作術:當大家都說往右時,你敢向左走嗎?
週刊文春 總編輯的工作術:當大家都說往右時,你敢向左走嗎?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之前我有一段時間都在學日文時,那時曾在二手書店翻閱過幾本週刊文春的雜誌,對於他們封面設計大量密集性的文字標題排版印象深刻,同時我過去對於編輯工作一直很嚮往 (很可惜都沒當上),後來碰巧有機會與一些優秀編輯出身的朋友們一起合作時,才發現編輯的本職學能訓練,其實對每種領域的工作都很有幫助(例如:去年有朋友公司在找”課程內容策劃人”這樣的職缺時,我發現做過編輯工作的人很適合,因此就介紹朋友轉職過去,聽說後來工作表現很不錯),因此在看到這本由《週刊文春》總編輯親自出來撰寫的工作術時,讓我立馬就想買回來拜讀,希望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技巧或啟發。

在閱讀這本書前,我有三個問題想提問:

  1. 如何取得獨家的情報?
  2. 如何管理編輯團隊?
  3. 在網路時代下,週刊雜誌的營運「有改變的」是什麼?而「不變的」又是什麼?

本書關鍵字:全力揮擊主義、「絕對要拿到獨家」心態、反向思考

本書核心觀點:

這書共分為六大部份,分別為:

  1. 情報/人脈
  2. 企劃/發想
  3. 委託/交涉
  4. 組織/統率
  5. 決定/覺悟
  6. 策略/本質

雖然書名為「工作術」不過作者表示,他在工作時並沒有特別意識到用了什麼技巧和訣竅,整本書比較像是,總結了他過去30年來身為編輯、記者,以及總編輯的職位時,所累積下來的工作經驗和態度,這類型的書通常和理論型的書最大的不同在於,並不會有具體step by step的方法教你怎麼做,而是以一個行業高手的角度,完全公開自己的工作心法,不管你是否著事編輯相關的工作,我認為還是可以從中獲得不少啟發。

下面就一一為大家解譯這本書:

週刊文春

週刊文春

週刊文春是怎樣的一本雜誌?

主要內容以獨家新聞及爆料為主,報導對象以政商名流、明星藝人及體壇明星為主,曾報導過許多任的日本首相、知名藝人及大企業財團的醜聞和八卦,有些報導台灣人比較熟悉的像是:「優依庫的臥底調查」、「日本知名女藝人Becky的婚外情」、「飛鳥涼吸毒嫌疑」、「SMAP的背叛與屈服」…等等這類型的調查報導。我看到書中的案例新聞聯想到的是台灣的「壹週刊」,似乎不就是一個「狗仔週刊」嗎?

編輯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工作?

週刊文春是對人類業障的肯定。

有趣的是,以總編輯自己的角度來看,他們寫的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腥羶色新聞,也不是為了追求銷售量並迎合大眾的口味去寫新聞,而是以「獨家新聞」為主,寫出讓人覺得有趣、感到驚訝的人事物的報導為主,並不會為了八卦而八卦,所報導的人物都是對社會高度影響力的人,他們認為大眾有知的權力,要把這些人好的及壞的一面全都展示出來,他們並不做道德判斷,也不認為自己比較優越,而是交給講者自行去判斷和思考。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所寫的東西,並是那種調查讀者意見後迎合大眾所寫的東西,而是像是「一位很有個性並對自己手藝充滿自信的廚師」一樣,只端出自己認為最好的料理給客人享用。(簡單說就是不給你選,「但你要相信我,我給的絕對是最好的。」這種心態)

同時作者認為要做好這一行,一定要對人類有興趣,不管是公開善良光明的一面,或是私下邪惡黑暗的另一面,這些全都是人類的一部份,我們應該直視它的存在。

情報都是怎麼來的?

作者認為人和人之間面對面的接觸和來往,才是建立情報一切的根本。

因為事件都是由「人」而起的,唯有堂堂正正與對方來往交流,讓對方敞開心房,這過程並不容易,要用盡各種方式勸說對方把直相說出來,他們的工作才算是正式開始。很多人誤以為週刊都是透過金錢或威脅來獲取情報,但照書中的說法,作者否認這件事,並且提到若情報是用購買來的,意謂著賣情報給你的人會有很大的動機會造假,他們反而會增加求證的成本,同時也可能會被欺騙和利用,所以他們寧願靠著現場記者一步一步去追情報來源、主動去接觸,平時也會累積各式各樣的人脈,而不是需要時才利用別人。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問:「當你們和這些政商名人來往很要好時,難道不會影響記者寫稿時立場嗎?

作者的說法是「照樣寫!」,而且會在私下聊天時就直白告知對方「不管跟我多要好,該寫的事我還是會寫喔。」,雖然可能會因此與對方交惡而打壞交情,但這也是想把做這份工作的先決條件之一,他認為只要拿出專業與對方真誠相對,就算對方最後不跟你來往,有時長久下來反而卻贏得尊重,作者多次提到有些曾因為報導和交惡的人物,在多年後重新再見到面時,反而又建立起關係,對方還曾請求他幫忙報導別的內幕。(當然你也可以說是這不就是互相利用嗎!?不過能做到這樣,對作者而言就是一種最大的肯定。)

該如何發想企劃?

「有趣」和「熱賣」都兼具的關鍵字叫「驚奇」( Surprise)和「疑問」(Question)

作者認為你在「當大家都說往右時,你要有往左看看的勇氣!」,這不是為反對而反對,而是要提出大家都意想不到的提案,才能夠吸引人。

當你想到一個企劃讓你認為「成功實現的話,應該很有趣喔!」,這時就要立即著手進行,千萬不要「逃避困難但正確」的想法,當你認為一件事明明有「最佳選項」時,就不該擔心失敗而不敢去實踐,而是要先思考「這樣做應該很有趣!」才對,並努力找出成功的方法,就算全力以赴最後還是失敗了,也不會因此改變自己想做出好企劃的態度,他認為能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才會有趣、才能創造夢想。

另外不要被所謂的「潛規則」給限制住,要以「豁出去全力揮棒」的姿態,將你認為最棒、最有趣的事情呈現給讀者,例如:2016年他們曾做了一個「潛入優依庫的一年」的臥底報導,在這過程中受到了到企業及其相關媒體施壓,但最終還是取得一場漂亮的勝利。

這也是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的精神:「在什麼都法有的「空地」上,建造出新的擂台。」

管理組織的訣竅

「週刊文春」齊下有56名員工,包含各組的編輯、助手、特派記者、圖文攝影及追查事件的「特輯班」…等等,這些人每週都面對著每周四出刊日的時間壓力下,該怎麼統籌好這些員工,並且發揮出團隊合作的最大能量,則是總編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作者在書中提到,管理員工和對編輯工作的要求,有下面三大原則:

  1. 不說謊,若以小謊言當作前提來判斷事物時,總有一天會出大事,這也是作者嚴格要求編輯千萬不能犯的錯,要確實查證消息,要誠實以對,要用證據和事實來與對方決勝面,而不是用抹黑與污衊。
  2. 不欺負弱小,沒有自以為是的正義,也沒有道德優越感,編輯只寫對社會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物,並以報導者「原原本本的樣子」來呈現,不管是好是壞都一樣。
  3. 不逃避工作,記者工作除了有趕稿壓力之外,也常會有有生命安全的危險,這時要相信第一線記者的努力,他們時刻都保有想工作完成的信心。但總編輯仍要留意外在局勢的變化,有時可能因為情勢緊張,或線索可能有誤,就要要求記者撤退或放棄,這樣的決斷力很重要,因為保護好下屬也是總編重要的工作。

嚴格的指揮命令與柔軟的團隊編制

作者提到週刊雜誌的管理,最重要就是團隊合作,組織層級從總編輯往下依次為各組編輯>現場記者>助手,管理也該是由上往下來傳達命令,要完全信任與授權給予編輯,不能自己跳過編輯就直接指揮現場記者,反過來也是如此。並且透過每周的「編輯會議」來決定任務分配與組合,同時在開會時所有情報及討論都會留下記錄,要求每位編輯都要對齊下現場記者的情況完全掌握,並在會議中主動分享與討論。

總編的任務就是與各編輯一乩隨時掌握「現在誰在那個採訪班,做什麼事」,當重大新聞事件出現時,才能確保人員的調度,同時也要清楚安排誰與誰搭配,才能組合出「這團隊一定會成功」的編制。

對隱私權的爭議

作者提到他們曾做過一則針對日本女藝人Becky的婚外情報導,當時引起很大的爭議在於,他們在雜誌曝光了Becky的Line對話畫面,有不少人質疑是否太過頭了
!? 對此作者認為,最近日本社會對於「隱私權」要求的範圍有逐漸擴大的情況,但這表示對「知的權利」卻縮小,他認為他們並不是隨便挖人隱私,如上面也提到,只針對那些社會上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為了不讓大眾有所誤解,而應該盡可能地向大眾傳播他們各式各樣的「面孔」。

而他們在針對這件事的報導時,當他們第一篇新聞準備刊登出的Line畫面時,也是只以最低限度的曝光為主,想把重點收在證明報導的真實性,但由於Becky在雜誌發售前一日開記者會先行全盤否認時,他們才決定刊登新的Line畫面。

(不過這一段我一直在思考,就算是社會名人,他們私下與別人的Line對話內容,真的適合刊登出來嗎? 所以如果是他們的形象與私下的行為不符時,因為是公眾人物,所以就應當要被別人公開出來檢視!? 這點我想很多人會覺得有些不妥,避免這是人家的私事,當然若這些私事會影響公共的利益時,大家應該就會持支持的立場,可見眼難有所謂的標準。

台灣媒體也常報導一些偷情不倫類型的新聞,記者也是大剌剌地把丈夫與小三的鹹濕對話寫在新聞裡頭,每次看這些文章下的留言,都忍不住覺得人們還真的喜歡看這種東西啊 @@)

Becky與川谷早前被雜誌揭發不倫戀。

Becky與川谷早前被雜誌揭發不倫戀。(圖片來源)

作者認為這些名人本身也會利用聽命於他自的媒體和社群,來傳達他們的消息而從中獲益,因此更應該(同意週刊)要提供不同方位的視角給閱聽大眾才對,尤其是手握權力的政治家。但至於誰的醜聞該被揭發,週刊文春並沒有標準答案,也不該有才對,唯一有的標準也許就如書上所說,「揭發那些自以為是、虛偽做作的人,除去社會上的禍害,為大眾消愁悶」這樣的原則吧。

以上這些內容看起來有點自以為是,不過作者特別強調他們不會隨便抹黑別人,所有的報導都是經過仔細查證客觀事物證據,甚至每次出刊前都會和律師團仔細確認過,並且要求編輯要做「洗白採訪」,指的是要以「對方可能是清白的」的相反視角再做一次搜查,避免撰寫報導時落於固執已見、急於立功的陷阱裡,最後反而會出事。

怎樣的新聞才會被總編輯選中呢?

由於每一期週刊篇幅有限,可以放的的內容都是固定的,因此該決定是那些新聞曝光?在何時刊出? 都是總編輯要做的決定,作者認為應考慮三大要件:

  1. 正當性
  2. 合理性
  3. 現場面

因為人是感性動物,編輯也是人,很自然也會受到感情所影響,也常會有人情壓力,每個人都想會影響你下最後的判斷,但不管如何,作者會先依正常性與合理性兩點先做判斷,基本上就不會出大錯,但最後還是會顧慮到平日的人際關係,或是更進一步的長遠考量,也這這裡賣個人情給對方,之後會拿到更大的新聞,依這樣的現實面來選擇。但不管怎樣,最重要的基準則是「這條新聞是否會無顏面對讀者。」,要保持著「盡可能地報導有意議又會熱賣的內容」為主,並留意那些「雖然不會熱門,仍有意義的新聞。

網路時代下,紙媒要怎麼生存下去?

其實《週刊文春》也在積極地嘗試數位轉型,除了和Line, Yahoo這些新的網路服務合作外,也開始嘗試線上訂閱服務、電子報、電子書…等等,利用各種新的網路媒介來接觸讀者,但不管時代是如何變化,就算在這個以「Page View多寡」為文章價值標準的網路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產出「好內容」,而所謂的好內容就是以「是否覺得有趣?」為標準,作者認為媒體沒有新舊之分,只有是否有趣之分。

當握有強而有力的內容時,媒體才會有掌握權,這點從他們成立付費官方主頁,以及其他媒體願意花錢購買他們的授權內容,可以證明這個觀點。而且連擁有媒體曝光生殺大權的網路平台,自己本身也開始在創造內容,更可以看的出來內容的重要性。例如:Netflix和Amazon也開始生產在自製影集。

另外收集情報這部份,除了過去一直以來以「現場跑新聞」的方式之外,也成立了「文春解密」這樣的公開讓民眾提供情報的網站,據說一天平均會有50件左右的爆料,有時甚至超過100件情報湧入,這也是他們朝向數位化轉型的嘗試之一。

其他補充:

p.75 開始作者提到不少他編輯時代,擔任負責編輯各種雜誌時,曾大膽嘗試各種拍攝照片和議題:

照片來源

這張滑壘照,聽說是使用當時很少見的相機所拍成的。照片來源

報導美國藍球明星時,嘗試將封面文案改為全英文,讓風格變成「美式」,當時很少有人敢這樣做。照片來源

找女星-內田有紀拍封面,不只嘗試讓她穿學生服,還把手臂的衣袖全撕掉。照片來源

本書金句:

  • 當心中出現「等等喔!」這種隱約有一絲不對勁的感覺時,經常能成為挖掘出獨家新聞的契機。
  • 週刊雜誌是終極「結果好就好」的生意。
  • 對週刊雜誌而言,「速度就是生命」。一定要邊跑邊思考,不能老是停下腳步。
  • 別逃避最佳選項
  • 在什麼都沒有的「空地」上建造「新的擂台」
最後修改日期: 2018-04-24

作者

留言

我想回覆文章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