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上這門課?
「得到」的「每天聽本書」是我最早購買的知識服務之一,我一直對於背後製作團隊的背景和資歴很感興趣,而本課程的老師-張凱,就是這個聽書節目背後的操刀手之一,他曾做過上百期的說書節目,內容包含商業、歴史、認知科學、人物傳記等等,他的工作需要每天大量閱讀,並從中提煉精華內容、抓取作者的核心觀點、總結出整本書的論點,最後還要化為口語化的內容,才能製作出好看的說書節目,所以可以想像閱讀對他而言已經是一種專業活動,如何讀的又快又好,並且交出出色的解說心得,真的很不容易。
因此這門由他所教的快速閱讀方法,我認為應該很有說服力,在上這門課前,我有三個問題,希望在課程中可以獲得答案:
- 老師的有什麼好的速讀方法是一般速讀術書籍沒教過的?
- 解讀書籍有什麼好技巧嗎?
- 很多人都說快速閱讀反而記不住書中內容,有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解決?
本書核心觀點:
- 攞正閱讀的三個心態
- 評測是為閱讀蓄力
- 速讀就是找關鍵信息
- 能輸出才有效精讀
首先在課程中,老師特別提到這快速閱讀可以廣泛適用於各種「非虛構類書籍」,而小說故事類型的書還是以娛樂為主,老師並不建議快速閱讀,不然樂趣都沒了,這點跟我的想法一致。
為什麼需要學會快速閱讀?
很多人認為閱讀是一種享受,不該那麼功利或不自然,當然如果你是在讀小說或散文,就像在看電影一樣,自然也很建議你好好享受就好,不過老師認為大多數虛構類型的書籍(例如:商管財經類)在閱讀時並不是以享受為目的,所以如何更有效率地閱讀,並從中獲取有用的知識應用在工作生活中就有其必要。
閱讀一本書不要拖太長,還有兩個原因:
- 閱讀是一種秏消腦力的行為,很需要主動性和專注才行
- 時間成本,消費一本書不只有購買書本費用而已,還要你花費「時間」去閱讀,這當中也花掉了其他機會成本(同樣的時間可以花在別的更有價值的事情)
因為想要閱讀投產比最大化的話,你應該要學會降低成本,花更少的時間,更快地找到一本書的精華。
一、正確的三個閱讀心態
要提升閱讀速度除了技巧,一開始要先調整的就是心態,對此老師提出了三點:
- 丟掉對書本的敬畏感
- 有的書只需要你速讀
- 就算要精讀的書,也要速讀一遍
過去我們所受的教育告訴我們讀書很重要,重要到我們認為每本書的每一段文字都該逐字讀完,好像所有寫進書裡的內容都是珍貴的,就算看不懂,都跟作者、編輯、翻譯都無關,只是因為我的水平不夠,這些其實是錯誤的想法。
一本書的生成有其社會文化背景,而且出版社也有自己的商業考量,更不用說作者本身的知識水準有高有低,因此市面上自然有許多書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有價值,我認為當遇到一本書你看不懂時,可能是下面幾個原因:
- 你的知識背景不足,看不懂這本書的內容,這點後面講如何選對書時會補充
- 翻譯有問題,例如這篇新聞《洪蘭翻譯《快思慢想》被批錯誤多 爆退書潮可換不可退》
- 時代及對應的問題不見了,作者寫作時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提出問題及解答,事過境遷後現在問題已不存在,你自然看不懂這問題為何作者有啥好擔心的
- 作者為了湊字數,或也不懂他所寫的東西,這些雖然很扯,但也很常見,一本書明明三兩句話可以說完的,為了賣書,沒辦法只好硬要寫成一個章節,另外也可能是作者對該問題有錯誤的理解,所以寫出來的東西前後不一,邏輯錯誤。
當然並不是讀書不重要,老師也認為「讀書很重要,它是我們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閱讀本身不該是嚴肅的,你可以用輕鬆的心態去讀,把好好吸收書中對自己成長有益的養份,並把不適合的內容勇於扔掉,不用留戀。
有的書只需要你速讀
書讀的慢不是問題,慢只表示你在「線性地閱讀」,習慣一邊思考一邊閱讀,很自然會慢,但是「快不了」才是問題,因為有些書就是要快快讀才讀的好,這怎麼說呢?
例如:有些書因為封面設計、包裝宣傳做的非常好,讓你忍不住買回來,但回家一讀才發現內容空洞、整本書大而無當,把一兩句話就可以說完內容,硬是寫成500字的大部頭,遇到這種書你自然要快速翻完就好。
另外有些老的經典書其實當時再怎麼有名,也如上述提到,這本書到了現在後,當時所寫的問題早已消失,當時的嶄新概念,現在看來卻有點過時了,也許讀這些書可以滿足你一些好奇心,但你沒必要花太多時間精力去讀它。
速讀也是精讀前的一個環節
就像我先前寫的《《超快速讀法》-讓你在一小時內倍增自己的閱讀速度》這篇文章裡提出相似的觀點,就算是要精讀的書,也可以利用「速讀」把書快速瀏覽過一遍,找出作者的重點、你有興趣地方,以有疑問的觀點。
這裡老師提出個新的觀點,他認為:「快速閱讀的原理不是說單位時間內你能看到更多的字,而是單位時間內看的字更少,但抓要點地去看。」
有別於一般只針對閱讀速度提升的速讀法,老師想告訴你讀書雖然可以像在家電影DVD一樣加快速播放看完,但重點不在看完,而是「看出了什麼」, 謙裡老師用了「撒網補魚」來比喻,以前我們的閱讀方法是一直在想怎麼把網做的越大,一網撒下可就以撈到更多的魚,但正確的速讀目的,應該像是用「魚槍」,一次就只瞄一條魚,而且是瞄最大的魚下手。
因此快速閱讀的真正目的:
- 透過預覽快速建立該本書的知識地圖
- 降低對該書的理解難度
- 激發出你的問題和好奇心
其中第三點最為重要,在快速看完一本書後,你的心中會漸漸產生「問題意識」,你就利用這問題當作牽引,來挖出這本書中對你有用的價值。因此一本書最大的價值不是給什麼答案,而是讓你提出了一個好的問題,而這問題你除了讀書之外,還可以利用搜尋網路資料來找到更多答案,建立起自己獨特的知識網路。
有效閱讀的三步驟
老師建議我們拿到一本新書後,最有效讀法其實是「讀三次,並且從大往小看」,分別如下
- 評測
- 速讀
- 精讀
看第一遍的時候,可以先看主題、看口碑,確認自己是否要花時間讀這本書(不要忘了上面提到的閱讀投產比最高化及機會成本),像我習慣會從博客來、讀冊、誠品這些購買網站上閱讀書本介紹,接著會在PTT的Book版上找網友書評,如果是翻譯書,還會試著尋找原著在Amazon上的評分及評論。
看第二遍時可以將整體瀏覽過一遍,我的方法是從目錄的章節安排讀起,或者找看看有些書在前言中,會有作者本身會自述該書的寫作結構,及各章節的主題內容為何,先看完這部份後讓自己了解整本書的結構。
最後一遍則是挑自己有興趣的部份反覆看,並仔細思考和過去的已知有何相關? 又有何不同? 它是否有支持的論述、數據、事實,或作者是否有對相應的經驗?…等等,透過這方法把讀過東西轉換成自己的,這就是老師所謂的「進入書中,從小處著手來閱讀」。
二、評測是為閱讀蓄力
「評測和預判」是老師認為讀一本書的第一動作,指的以書為單位,把它看成一個整體,繞著書本讀,目的是要先確定這本書是否值得一看。
選擇”對”的書
像我有大量閱讀的習慣,因此常有不少朋友會請我推薦書籍,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其實是可以請教他們,除此之外挑書還可以從個人興趣、媒體推薦來下手。
而一本書是否適合你,可分為兩個層面:
- 這本書是否有價值?
- 這本書是否適合你?
一般來說你讀書和挑書的經驗愈多時,你選書的判斷能力會自然提升,不過當在經驗還不足時,建議可用下面幾種方式:
- 看主題、封面介紹、看推薦序
- 看出版社文宣
- 跟著好作者選書
- 看目錄
- 看評論
其中「推薦序」這部份老師的觀點與我過去認知不同,老師認為雖然推薦序很多都是作者或出版社找來的親友站台,或是利用領域名人來宣傳,不過基本上還是屬於一本書的門面,寫的人通常會認真地把這本書的一些重要觀點做一個綜述,讓你很快知道這本書有那些內容值得你關注。(不過我偶而會發現,某些推薦人已成為了「反指標」,只要這些人推的書很多都是地雷,當然這是我的主觀經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聊聊。)
另外「跟著好作者選書」也是我常用的方法,有些牛人作家會推薦的書往往也是好書,你可以找來看看,而「看目錄」的部份上面也有提到,其實是可以快速直覺地了解作者想討論的內容和結構,當你閱讀時可以反覆來回翻看目錄,就好像你前往一片陌生的叢林時,會不斷打開地圖重新定位一樣。
怎麼正確參考書評
老師認為通常一本書的評價可分兩種:
- 沒有價值的
- 有價值的
前者通常是只說好看,卻不說那裡好看,這些評論者看完書講不出亮點,做不出總結,很可能只是因為懶或水平有限,也可能是不敢跟別人說看不懂,所以只好安慰自己說這本書寫的好,反過來也是如此,若評論者只說這本書爛,卻說不出負評的原因,這樣的書評都不值得你參考。
而一個有價值的書評,應該具備「提供關於這本書的額外信息,能把這本書還原到它本來的社會大背景去,並給出哪裡好或那裡不好的論證。」
通常這樣的書評來自於高水平的網友,他們可以說出該書在同類書目中的地位,以及這本書和其他書的差異點,同時還有那些書與作者的觀點相似或相反的地方…等等。這樣的書評除了很有價值,更還能激起你的好奇心。
最後若你想了解某方面的知識,想知道適合自已的有那些書的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出該領域的高手去虛心請教,讓他們給你推薦。就像自己建了一個《書籍偵探》的臉書社團就為了這個目的,除了自己可以幫助其他人找書之外,若想請人推薦書籍也會在社團中提問。
三、速讀就是找關鍵信息
前面講到讀第一遍要從「評測和預判」開始,而第二遍則是這一章要教我們的速讀方法。首先我們要拋棄過去的逐字閱讀這樣的「線性閱讀」習慣,而改以「視覺輸入的方式」來閱讀,具體來說如下。
閱讀分為「閱」和「讀」
前者是拿到書先瀏覽一遍,迅速了解一本書的主題框架和作者的寫作意圖、背景、抓出重點在那,後者則是理解這本書的核心觀點,而大多數人會把閱和讀搞混在一起,在「閱」的同時又想要追求「讀」(理解),很自然閱讀速度就快不起來。
老師用了一個比喻說明:「視覺閱讀」就像是「在看一幅畫」一樣,你不會從上而下或從左到右依照順序看,而是一眼瞄去就看到這幅的全景,知道它是幅肖像畫,還是風景畫。
而讀是一種「聽覺輸入」,也是一種線性輸入,你會依照一定的順序描述才能還原成一幅畫,就像在說話一樣,加速到三五倍的語速,人們幾乎就會是聽不清楚你在講什麼。因此快速閱讀就像是去「逛超市」一樣,你可能認不得超市裡的零食有多少種類,但你一定知道「零食區」在那,可以快、準、穩地找出書中一段話裡的關鍵信息,忽略那些不重要的東西。
「語意單元推進」閱讀
老師提供了一個用快進閱讀的方法「語意單元推推法」,它指的是好幾段話共同構成了一個意思。
這個方法與跟寫作有關,一般作者寫一本非虛構類型文章都會先列大綱,同時在每一段大綱裡都有許多條作者想表達的觀點和想說的話,而這些就構成一個語意單元,當你在閱讀時,可以試著留意那些話其實都在談同一件事(語意單元),因此閱讀時的重點要能以這樣的單位來快速推進,不要一開始就進入了細節。
同樣用「逛超市」來解釋,一般大型的超市裡分為許多區域,像生鮮蔬果區、熱食區、冷凍熱品區、家電區…等等。你第一次逛的時候先把這些區域分清楚就好,不要一頭扎進細分品牌去,當你可以區別每一區的內容時,你會發現就算超市有成千上萬的商品,對你而言也可以容易地找到你想要買的東西。
當然有些作者在寫書時的邏輯結構不夠嚴謹,可以要花個二三十頁才溝成一個語意單元,往往讓讀者讀的一頭霧水,因此老師也給了我們要怎麼尋找語意單元的方法:
- 注意那些關鍵詞的位置。
- 一邊閱讀重點,一邊像在寫作一樣,勾勒出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意圖
一般來說重要的關鍵詞除了用粗體黑字表達之外,通常也會出現在一段話的開頭和結尾,同時也要留意那些轉折的「並聯詞」,像是:「但是」、「然而」、「不過」,這些詞的後面往往會帶出作者的核心觀點,最後要對「名詞」和「動詞」要格外敏感,這些詞只要抓住,就可以快速明白該核心觀點的主要意思。
另外在閱讀這些重點時,可以試著問問自己:
- 作者為何這樣寫?
- 作者想證明什麼?想表達什麼?
你也可以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同時記下筆記,不管是用數位或紙本的工具都可以。如果你能用這方法集中注意力快進的話,一本書大概2~3小時就可以瀏覽完。
幾點注意:
- 有時作者會把主要觀點放在段落的後面,要看完三四十頁快睡著後才知道論點,若有這種這樣的情況,你在閱讀時就要反覆回頭翻看目錄,重新看看自序中作者提到的寫作的目的,或是每一章開頭結尾的論點到底是什麼。
- 遇到還是看不懂的話,也不用死磕,把困難的地方放下,繼續往前推,因為有時看到後面你才會發現作者的解釋。若還是不行的話,那就留到下個階段的「精讀」再來攻克它。
速讀找重點方法:
老師建議我們可以特別尋找下面三種重點:
- 你不認識的新概念
- 你不重視的舊概念
- 等待替換的概念
新概念很容易理解,往往是作者提出的新名詞,在書中想特別解釋的地方,你只要一看覺得很陌生,就是你該多花一些時間關注的重點,例如最近很火熱的「區塊鍵」。不過要留意有些概念只是換湯不換藥,當你有經驗後其實能夠發現,除非作者能將這個概提升到一另一個高度,不然你可以用你原來熟悉的東西來解釋清楚就好,沒必要用作者給你的新名詞。
最後「概念的替換」指的是作者用自己的論證想說服你,讓你覺得你以前的觀點是錯的,具有片面性的,是可以重新解釋的。通常都是一些「反常識」的論點,像我先前讀過的《讀書筆記-可以善良,但你要有底線不當好人》裡頭提到的「小惡精神」其實就是這樣的替換概念,它給了我們常見的現象一個全新的角度。
因此你在閱讀找重點時,其實就是在概念遊戲:建新概念、打破舊概念。
四、能輸出才是有效精讀
很多書沒有精讀的必要,只要看完第一遍和第二遍就好了,所以在決定精讀前,老師希望我們先思考下面幾點:
- 建立目標感
目標決定了你為何要精讀完這本書,有些人是為了工作所需,想把別人的知識轉換成自己的必要技能,像我是想寫閱讀心得,所以通常都要精讀及拆解一本書。而不管你的目標為何,若想做好精讀的話,第一件事就是要「帶著輸出的想法」去進行。
所以在進行精讀前,你要先「以輸出為目的」來閱讀,例如我是利用寫讀書筆記來固化自己所讀到的東西,會將作者的觀點,重新用自己的改寫一次,並且主動尋找可以套用的生活案例來解釋給別人聽,像這樣帶有目的性閱讀,老師稱之為「有效閱讀」。
有效閱讀的兩大步驟:
- 理解和互動
- 記住和輸出
要理解一本書並與它互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寫感想,作筆記」(像我現在一樣),把書中引發你興趣的地方找出來,在那裡看過類似的觀點?作者用了什麼有趣的比喻? 有那句話很清晰地把你過去模糊而難以表達的觀點給定義出來…等等。
輸出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寫作,另一種就是口語表達。
前者對於整合信息、邏輯思維的能力要求的比較高,而後者則是要求表達要有故事性,能讓人們產生畫面感。
這兩種輸出能力都不好練,老師建議我們勤作筆記可以加強你對信息的敏感度,而且當輸入的累積一多,你的輸出自然也會多起來,而寫作是一種「以教為學」的學習方式,可以強迫自己把一個原來模糊的看法解釋清楚,這過程的鍛鍊可以讓你的思路愈來愈清晰。
另外想把口語表達要練好之前,就要學著先「寫稿」,雖然有些心思敏捷的天才可以出口成章,輕易地就能將腦中的想法化為準確的語言,但這畢竟是少數,人的大腦其實很容易發散,大多數人在談論一個主題時,若沒有經過事先的準備和練習,在講的時候常常會很散亂,所以寫稿其實是在幫助你收斂想法。
最後,寫好的稿子其實不用背,當你一想背誦它反而會表達不好,不過有些人覺得自己還是容易在講述時忘了重點,這裡老師建議我們只要為自已的講稿「設置關鍵詞」,把這些關鍵詞視覺化,例如做成簡報圖片或是心智圖,當你在講述時,只要一看到這些關鍵詞的圖案,再經過反覆練習後,相信你就能夠記住你想說的東西了。
總結:
我認為張凱老師所教的快速閱讀方法,重點是要你學會如何對一本書快速做出價值判斷,並找出要點,它和精讀並不衝突,只是精讀前的一個步驟,學會它我們反而可以讀的更快更好。
本書金句:
- 你和書本的關係,會從以前那種集郵式、完成任務式的關係,變成幫助式、陪伴式的關係。
- 讀書很重要,它是我們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