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閱讀的技法(01)正確使用AI工具的邏輯
學習本身是需要主動思考、整理與建構過程,而不是單向接收別人整理好的結果。
閱讀時所做的筆記內容
學習本身是需要主動思考、整理與建構過程,而不是單向接收別人整理好的結果。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心理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研究為基礎,為我們揭示為何現代人越來越難以保持專注。數位時代的多工文化、社群媒體的過度使用,以及人工智慧演算法的影響,讓注意力成為一場爭奪戰。
多工文化的盛行,讓人不斷切換任務,專注力被分割成碎片。社群媒體的通知功能與即時互動,讓人總是處於分心的狀態,而人工智慧演算法更是加劇了這一情況,推薦內容根據我們的偏好設計,進一步吸引目光。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我們的專注模式,讓人難以專心於單一目標。
作者透過這些解析來讓讀者可以理解,注意力分散並非全然是意志力不足的問題,而是數位環境對人類認知系統的干擾與壓迫。這種洞察我覺得不只可以幫助我們認清現狀,也讓我們的改善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有一項研究指出,唯一能夠準確讓我們了解他人知道、想法和感受的方法那就是問他們。而提問又恰好是可以學習的技能,我自己因為工作所需,所以也對提問技巧深感興趣,因此特別有在收集和閱讀這方面的書籍。
《The Life Coaching Handbook》是一本專為「人生教練」以及有志於在此領域發展的人設計的實用手冊,整理本的內容紮實,涵蓋了人生教練的核心技能、實務框架與應用技巧,讓人對教練這份工作有更清晰的認識。
這本書的作者之一是 Peter Boghossian,我最早看了他在街頭或校園進行各種社會政治議題的對話討論活動,他會隨機找路人,針對特定議題詢問他們對於這些議題的看法和支持的論據,然後會在挑戰或者引導人們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持有有這些觀點的原因(蘇格拉底的對話形式)。
所以我對他跟另外一位作者寫的這本書特別感興趣,想多了解如果要跟自己意見完全相反的人溝通對話,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感覺目前活在現在的台灣社會也特別需要 XD)
我最讀完了今年五月出版的《Get Better at Anything: 12 Maxims for Mastery》這本書,它是由學習大神: Scott H. Young所撰寫的。過去讀過他不少關於學習方法的書籍,從中收穫很多。
在過去文章中我談了不少「募資前測」的具體方法,包含質化的訪談和量化的問卷調查,不過一般在進行前測之前,我自己也會先進行一些基本的調研工作,我把它稱為:鍵盤調研。
簡單說就是會針對客戶的募資產品或專案主題,先上網查詢相關的二手資料,例如:產業的研究報告、報章雜誌的新聞與報導,甚至是購物網站下的評分留言,或社群論壇上的討論與抱怨,先對這個專案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商業世界中,產品或服務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目標受眾的理解和掌握。如何快速、準確地了解目標受眾的需求和特徵,是我們在進行募資行銷活動時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這篇文章主要想整理我在聽完:王煜全老師在得到App上所開立的《全球科技产业报告》這堂課程的筆記與心得,在課程最後,王老師用4講的篇幅,與學員分享一套科技産業分析方法,我過去讀過他的一本著作叫「學會洞察行業:寫好分析報告的6堂實戰課」,特別對他的產業分析方法感到有興趣,因此我也想看看他這4講的內容有沒有什麼特別值得我學習的方法。
狂打價格戰、依賴促銷日、服務無底線?毛利越來越薄,賺錢越來越難?作者以實戰經驗教你,從好產品到爆品++、從單品到囊括全系列的必勝途徑,讓你突破競爭的困境,提高市場占有率!
一堂正本清源的行銷基礎理論,來幫你梳理自己所做的行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