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 (中)

讀書筆記-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 (中)

躍遷:「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知識大神教你在迷茫時代翻轉人生的5大生存法則!

本書核心觀點:

本書共分為五章,分別是:

  1. 高手的暗箱
  2. 高手戰略
  3. 聯機學習
  4. 破局思維
  5. 內在修煉

在上一篇裡(連結)我已經整理了前兩章的內容,這中篇將繼續針對第三章的內容做筆記整理,改天會再整理最後的下篇。

learn

聯機學習-找到知識源頭,提升認知效率

作者建議我們不管在學習任何事物前,都需要思考及回答下面三個問題:

  • 想明白學什麼?
  • 怎麼學?
  • 有什麼用及如何兑現?

同時在挑選學習素材時,都應該要找尋「知識的源頭」,不然就像是「嚼著別人嚼過的口香糖」一樣,除了無味,有時還會被添加一些奇怪的味道 (錯誤的理解及無意義的雞湯),若你吃習慣這些東西(內容),將無法享受到真正優質知識的味道。

每天我們都從臉書中看了一堆文章,已習慣獲得二、三手的資訊,而失去了鑑別一手資訊的能力,這也是使我們在學習上「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以「一萬小時定律」為例

許多書和演講都曾講述過這個定律的來源及相關的研究背景故事 (如下影片),例如:暢銷書《異數》的作者Malcolm Gladwell 就是從「刻意練習」這個主要的概念中抓取出一萬小時的定律,但實際上「時間多寡」並不是成功最真實的路徑,而且不同領域要達到專家及大師的等級所需的時間也不同 (不全部都要一萬小時)。但因為《異數》這本書後來大紅之後,反而一堆人引用這本書的概念造成了不少誤解,這就是作者認為所謂的「三手資訊」。

而四手資訊就是一堆人只從「個人經驗」來解讀「一萬小時」的概念,有時只是為了推銷自己的方法,往往會有誤用或亂用的情況,如果你把時間花在閱讀這些三四手的資訊,其實會浪費不少時間。

information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如何辨別和找到知識源頭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他認識的一二三四手知識來源如下:

一手知識的來源有:

  • 研究論文、行業的學術期刊、最新的數據報告
  • 行業大牛們最新溝通與思考,這些只能通過參加研討會或產業活動上,透過談話才能獲得

二手知識的來源有:

  • 名校的教科書、MOOC裡推薦的的一手材料、維基百科
  • 中立的第三方的行業調查報告
  • 講述底層邏輯、思考質量較高、略微難懂的書和文章
  • 各行業領軍人物、業行大牛推薦的書單、豆列及自己公眾號發的文章

三手知識則是:

  • 暢銷書,這些已被重新編輯成大眾的認知容易明白的內容、有大量的案例、故事和不精確的概念。

最後是四手知識,也就是根據這些暢銷書及理論,再混入個人經驗故事而寫成的雞湯文,例如「我是如何用一個小時掙到200萬的?」。

Timothy Ferriss
Timothy Ferriss

跟隨知識牛人

不過一般人要不斷地去閱讀學習一手知識其實是有一點難度,所以作者也給了我們一個建議,那就是可以跟隨站在知識源頭的人,側如有不少知識網紅或是「得到」的專欄作者們 (順便打了自己廣告 XD)。

書提到的幾位牛人,我整理連結如下:

成為知識源頭

除了常和那些站在知識源頭的人在一起,作者也鼓勵讀者們,有天也要往成為創造知識的人前進,而要實現的話,就要學習書中所教導的各種學習方法,並透過「輸出」來達成。

功利讀書法

在了解「一二三四手知識」可以從那裡取得,以及分別可獲得怎樣的內容後,作者再給了我們一個以「認知效率」為出發的閱讀方法:功利讀書法

它是指在讀書時,要考量認知收益與時間精力之間的比例,理論上當認知效率高時,若投入相同的認知資源會得到不同的回報。牛人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一般人總是在做低水平的勤奮,而牛人而把時間花在最精華的資源上,他們的投產比是非線性的,因為我們要學習牛人的如何提高認知效率的方法,也就是以極強「目的性」為導向的閱讀方法「功利讀書法」。

學習要有效率需要有三個前提:

  • 有目標導向
  • 有即時反饋
  • 有最近發展區(指的是現有表現的水準與獲得教學後可以達到的潛力,這兩者間的差異)

(這三個前提,其實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有更完整的說明)

而「功利讀書法」就是以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及能夠實踐的領域出發,去找合適的認知材料,好處是你要讀的東西會少很多,也基本解決了認知太多的問題。這也是成年人入社會後較好的學習方法,它有別於過去學校教育的學習方法,你應該要功利性地配置你的資源,並以認知目標的不同來設定不同目標。

而針對不同的目標,也要挑選不同類型的閱讀素材,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裡,作者給了我們不同閱讀階段的分類,大致可分為:娛樂性的、知識性的和心智提升類的。

以「爬山」為例:

「娛樂性」的閱讀就在「走下坡」,會愈走愈舒服,而「知識性」的閱讀則像在走平地,可以一直走但略為費力,最後「心智提升類」的閱讀,則像是在「爬坡」,走起來真的很累人,但可提升你的腦力、理解力,並增強學習力。簡單說就是要從自己的需求出發,區分這三種閱讀,來設定目標並分配資源。

閱讀的簡單技法:

如先前我曾在「槓桿閱讀術」所學到的,作者也建議我們閱讀不是找到一本書就趕開從第一頁開始讀,而是從「選對書」開始。

你可以先看看書評,在台灣可以逛博客來,中國可以看豆瓣,若是翻譯書還可以看Amazon上的書評,之後翻看目錄和大綱,最後才進入具體章節的閱讀,可以先挑重要的章節讀,也可以系統性地學習從「目錄」開始看,以這方式大概會花了15分鐘左右,就可以先選出適合你的書。

用這方式讓你見樹又見林,先對整本書的框架有所了解,會比較快進入狀況,接著要用這三種篩子來讀:有目的性、以認知資源及帶著問題讀。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你讀的更少但讀的更好。

學習的一個重要概念:「知識晶體」

它指的當一堆知識點形成穩定的架構後就變成「知識晶體」,它更容易被提取及使用。這樣說起來很抽象,我們以「星座」為例,古代人每到夜晚抬頭一看滿天的星星,大家也記不得那顆星是那一個,所以開始用自己的想像力把這些星星串聯起來(知識整合),並且為它們編了各種故事也方便記憶和提取(形象化、形成知識晶體)。

而在學習上,知識量的多寡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隨時能夠「從所學的知識裡提取出來」的能力才是關鍵。

從知識點變成知識晶體的方法 :

那具體上有什麼方法可以將各個單點的知識變成知識晶體呢? 作者給了四種方法分別如下:

  • 關聯,事物的相互關係,例如:商學院幾乎都會教的「SWOT分析」
  • 樹狀,事物的層級及關係,例如: 「SMART法則」
  • 序列,先後與因果的關係,例如:工作流程圖、操作說明書的步驟指南
  • 數據,數量差異的關係,例如:各種統計上的柱狀圖、圓餅圖、成長曲線

這四種方法,作者簡稱為「關書敘述」,一種「關上書本就可以敘述」的能力。

大量閱讀知識晶體

在許多一二手知識的素材中,我們都可以找到許多知識晶體,在學習上可以先從嘗試模仿這些知識晶體開始:可以先自己畫一次,並講給別人聽,看看自己是否了解及掌握。最後進一步創造出自己的知識晶體。

自己創造知識晶體的方法:

  • 以列表式的,例如:關於XXX的五個技巧,有「關書敘述」 更好
  • 使用好的「隱喻」,例如:作者自己曾提出過的「職業生涯三葉草模型

kung-fu

聯機學習者成為知識的路由器

以「李小龍」為例,作者認為他是中國武術界第一個聯機學習者,因為他把哲學、健身、舞蹈、中國傳統武術、空手道、跆拳道…等等,這些招式全都融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功夫。過去的武術界是很封閉的,一個人加入一個派別後沒有經過允許是不能學別家的功夫,更不用說公開授課,而李小龍完全不是這樣,從大學就開始教人詠春,也從別的武術家中學習對方招式,更從課堂上所學會的哲學和心理學應用在建立自己的武術哲學體系,最後開創出「截拳道」。

這樣的學習方式,作者稱之為「聯機學習」,它打破了過去的一個人「學習-思考」的單機學習,而改為利用社會網絡的學習方式,具體上的方法如下:

用答案換答案的方法

  • 先打磨出第一個知識模塊
  • 拋出去,換別人的知識模塊
  • 重復前兩步,累積足夠多的知識模塊
  • 整合出自己的體系,實現知識躍遷

過去是一個「100分老師對教5分的學生」,現在是一個「15分的人教5分的人」,大家商量討論,學生和師生互換角色。前者在教穩定而系統化的知識層面很有用,後者則在學習最新的、還未有人整理過的知識方面比較快。

Texas hold'em
作者也提出了一個「認知德撲 (德州撲克牌)」的概念來說明:

聯機學習就像玩德州撲克牌一樣(說明連結),要獲勝就要想辦法把自己的私牌和公共的公牌(知識)有效地組合成出來 (將自己與他人的知道整理出一套解法方案)。你可以用自己的好牌換別人的好教,分享後從一分變成兩分,學習也是如此。

所以從過去到現在的學習思路其實有三種:

  • 自學:自己找答案
  • 聯機學習:和同行交流,用答案換答案
  • 跨界聯機學習:跨行學習交流,用答案換答案

遇到問題的反應:

  • 自己苦思,想一晚上不得
  • 找書上網找答案、找資料
  • 最後找人問,誰知道這問題的答案?在這之前我可以準備什麼?請教對方前的準備與溝通? 如何問出高質量的問題?

從上述三點可以看到,第三種的「跨界聯機學習」才是最快的學習方式,其實在歴史上也有許多好的案例,像是中國歴史的「諸子百家爭鳴」,西方古代的希臘雅典成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或是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等等。

作者同時也用「本書的寫作發想」為案例,它也是用群體學習的方式來寫作,重點有五個要訣,分別為:

  • 多元,找到多領域的高手群聚創造及討論
  • 高頻,增加溝通討論的頻次可提高躍遷的速度,以這本書來說是每天一次
  • 提問,在寫作期間每天提出一個與本書有關的主題
  • 結構,上述問題中最好有一個結構共識,例如場景-分析-概念-案例,或是數據-技術-金句
  • 匯聚,大家找到資料就放到共同的雲端筆記裡,每晚八點半在群裡溝通做匯報,有什麼想法也會隨時上傳上去。

成為終身提問者

從上述的「聯機學習」的概念,我們可以知道當遇到問題時,我們開始從思考自己知道「該怎麼辦?」,而到現在要改為去思考「誰會知道答案呢?」而當我們知道誰可能知道答案時,我們要學會的下一個更重要的能力:「如何拋出有創造性的問題」。

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會比你想一堆無用的答案更有效率,而且當問題明確時你的學習方向和內容才能「少又專注」,同時針對清楚的問題去解決時,人們可以快速得到即時的反饋和成就,而懂得不斷提問也可以加深自己的記憶和思考的深度,最後也會逼你創造出新的知識。

因此作者也建議我們平常除了列各種閱讀清單、學習清單之外,最重要的是列「問題清單」,唯有問題清楚才能引導我們去行動、去實踐。

知識IPO

作者以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學習方法為例,杜拉克大師會透過寫作、咨詢和教書這三項工作來整合自己的學習和產出,他曾說過:「寫作是我的職業,咨詢是我的實驗室。」,作者分析了他的學習及知識生產方法,具體如下:

  • 輸入問題 Input a question,以持續解決的問題為目標
  • 解決問題 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學科知識為手段
  • 輸出產品 Output,通過咨詢研發、授課整合和寫作,讓思想產品化

作者取首字母把這方法稱為「知識IPO」,這方法也值得所有知識生產者們都學習,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往這方面持續下去。

本書金句:

p.194 語言是構建思維的手段。我之所以引入這些新概念,不是秀智商,而是當你用一個全新的詞解釋事情,會倒逼你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習焉不察的事,從而獲得完全不同思考角度。

p.203 這都需要你有一種不知道是不是夢想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刻意練習的能力。

p.214 一個人看問題有見地,無非是兩個方向,看的遠和看的透。


探索更多來自 學習長 阿康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我想回覆文章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探索更多來自 學習長 阿康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